文档介绍:王岳川《文艺美学》之导论审美对象(审美客体) ,审美经验,审美体验,审美主体。美学是研究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认知和感受的复杂过程所形成的学科。文艺美学研究对象用审美体验看艺术美。文艺学研究文学作品, 包括形成文学史、文学理论。王岳川观点: 文艺美学运用了美学中关于艺术审美体验和文艺学中关于文本分析、文学史的史论价值和文学批评的睿智见解组合。文艺美学重视的是审美体验。中西方的丑学——当代西方艺术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丑的夸张, 原因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审丑的问题……对经典的尺度不要去消解他。民间的插科打诨照样有智慧。诗经原来有 2000 首诗,经孔子老人家删成 305 首。王岳川的观点:文艺美学研究是指通过对自身的,生命的体验,把握人类经典作品中的灵魂。中国的丑学最早不是丑学。在中国美学问题中, 有四位美学大家: 朱光潜、宗白华( 美学散步)、高尔泰、李泽厚。“一个大学教授如果没有写作, 就说明他已经死了。他还活着, 还在呼吸,但是他已经死了,只有写作的教授才是活着的。”(杜维明)“五四的时期中国的学者应该开窗, 让欧风美雨、新鲜空气进入像坟墓一样的中国。”( 宗白华) 1. 朱光潜先生的美学史主客观统一论; 2. 宗白华基本上是一个艺术论美学, 不在乎主观或客观, 而在于艺术形式。 3. 高尔泰是现代中国五大美学家之一,曾写了一本《美是自由的象征》,谈美是主观的,并坚持己见。他是一个主观论者。 4. 李泽厚, 其美学研究偏向客观, 也成为历史派, 强调历史。其著作《美的历程》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这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 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李泽厚有一个概念“积淀说”,严格意义上,这个词是抄袭荣格的“集体无意识”,而他的老师佛洛依德谈的是“个体无意识”。王岳川观点:“中国文艺美学的发展应该寻求文化本身的美丽精神, 而不是跟风于西方对丑的追逐。”像宗白华学习,寻找中国的美丽文化。“中国的文艺美学研究应该形成一种大思路, 即中国(美学)身份重新书写。王岳川《文艺美学》之艺术本体论艺术本体论问题: 我们一般学习的是马克思的认识论和反映论, 尤其是在上世纪 90 年代前。而本体论那时经常被认为是资本主义的, 或修正主义的。中国古代模糊了本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古人通过这样的方式而悟道,认识自己。因此可以说,“艺术本体论是对艺术存在的反思,对艺术的意义和价值的领悟和揭示。”从方法论向本体论转向,不再关注其认识、对象、反映之类, 而是关注本体的存在价值、对话、心灵交流等一系列哲学、美学和文学问题。宇宙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 所构成的统一体。一般理解宇宙指我们所在的一个时空练习系统,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如《红楼梦》万艳同杯,千红同窟;如王朔的《顽主》, 不是历史的反映, 而仅仅表现是的在同一时空舞台上各种人物同台展现, 消弭了历史价值和道德评价,直面本体。王朔的这种转换是很厉害的,所以康德《判断力批判》说:“我们在事物上先天认识的东西只是我们自己放进事物的东西。”语言和言语的区别,人在社会中始终是被规范的, 人所认识的只能是自己熟悉的东西, 即所认知范围内的东西。要想超越这个局限,只能从本体论着手。因此王岳川认为:“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学说。”“我是谁, 我来自哪, 将要去往何方? ”这是一连串哲学问题, 在茫茫宇宙中意识到人的渺小和脆弱。所以“本体论是一种直指心性的体悟”(王岳川) 。海德格尔认为,本体是存在, “本体论是关于存在的学说”。本体论何以可能?这是学术界的一个难题。“本体论是对对象的、客观事物的对象化化认识,本体是通过物或通过自己对自己的认识。”(王岳川)如苏轼在《点绛唇。闲倚胡床》为例,中国人其实是很懂本体是什么的。古希腊哲学起源是本体论, 即本质是什么, 本源是什么; 而认识论乘着理性的翅膀很快超越了本体论。王岳川认为:“本体论是在认识论的极限处出现的。”在认识论解释不了问题的时候, 本体论出现了。王岳川:“最早本体论是认识论的基础, 然后随着认识论的理性膨大以后,它把本体论挤到一边。”本体论和伦理学的关系:它往往在今天的社会中,本体论和伦理学更多的关系,变成一个伦理学的一个方面,“本体论在今天的作用由于随着认识论哲学的成熟和扩张,本体论的作用越来越倾向于伦理学方面,成为人的终极关怀的思考而存在。”其实就是关于人活着的意义。自杀式本体论的问题。“自杀是对自己生存意义的虚无不能承担,为虚无所压垮。”自杀的人为何把本体看得如此之轻? “本体论是终极价值关怀和伦理, 也就是活着的意义问题。”“为何生、为何死、死是生之意义还是生是死的意义的思考就使本质溢出人的存在自身,直接成为人对其本质的永恒设定和始源追问。”在哲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存在于本质是否同一”的问题。古希腊斯芬克斯的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