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7
文档名称:

中国古代舞蹈与古中医理论的关系.doc

格式:doc   大小:36KB   页数:2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中国古代舞蹈与古中医理论的关系.doc

上传人:w8888u 2021/10/23 文件大小:3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中国古代舞蹈与古中医理论的关系.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中国古代舞蹈与古中医理论的关系


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
  〔摘 要〕通过梳理中国古代舞蹈与古代中医在历史发展中的交集点,探讨两者在起源、身体哲学观方面的趋同化,论证古中医理论给予中国古典舞身体训练支持的可能性与必然性。
  〔关键词〕经络 圆运动 身体训练
  一、中国古代“医”与“舞”之缘起
  中国古代的医学与舞蹈,其载体都是人的身体。医家所言:“中医学,乃人身一小宇宙之学”。①于舞蹈艺术而言,凡关乎于“身体”的学问,也皆与舞蹈相关。中国古代的学问无明显的学科划分,其关注点在那些普遍的、能达到贯穿于一切学术之中的整体概念。中国古代的舞蹈文化,理当属于这整体概念之中。
  (一)从蛙式舞姿说起
  学者们对“蛙式舞姿”的研究大约有如下解读。其一,跟某种祈祷有关,汪宁生先生持此观点。②其二,是跳某种集体舞,孙景琛先生持此观点。③无论是“祈祷”还是“跳舞”,或是别的还未可知的原因,对“蛙式舞姿”的研究,无不体现后人对生命起源期的好奇以及原始文化的探索。
  从中医经络循行的角度解读“蛙式舞姿”,也可得些有意思的知见。“蛙式舞姿”虽非日常的身体姿势,却是最符合经络中十二正经“阴升阳降”规律的身体姿势。
  中医经络学与道家阴阳学说密不可分,视人体头为上为阳,视脚为下为阴。十二正经按阴阳分为六条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和六条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按照阴阳五行“阴升阳降”的规律,其手的六条经络循行,倒是能以“蛙式舞姿”为基础来分析,以解剖学姿势分析,却说不通。
  足部六条经络,因足为下,其经络阴升阳降与日常姿势并无二。但看手上经络。以手太阴肺经为例,起于胸前壁外上方的中府穴,沿上肢内侧前线,止于拇指少商穴。日常生活中,手臂、手指朝下的常态不符合肺经的循行规律,只有當手臂向上举起时,才符合其阴升阳降的解释。更有意思的是,见于岩画上的“蛙式舞姿”,手臂多呈90°,而大肠经上的曲池穴则只有曲肘90°时方能定穴。
  黄帝内经是经方派中医的奠基之作,可以说明上古之人已能遵循生命的某些规律来延年益寿。也许,“蛙式舞姿”除了观念性的表达之外,还可能是当时人们依据经络循行的原理而具有的身体某种功能性的表达。上古时期,依据身体经络规律的舞蹈见于吕氏春秋中记载的“阴康氏之乐”中。根据记载,当时的人们应是身体元气运行不畅,导致气滞血瘀。用舞宣之,因肝主血、主情志,舞蹈可助人宣情志,有疏肝之效。用舞导之,则是通过舞蹈动作助气导引,以达到气血运行,帮助身体恢复健康。以经络循行为基础的身体动作组合,还有我国古代经典养生之术八段锦等等。换言之,经络运行与身体动作运动的结合古来有之,“蛙式舞姿”是否具有中医经络学的意义,确实是个很有趣的研究。
  (二)从身体的“圆运动”说开
  古代“医”和“舞”均与“巫”有关。④“医”字从造字上看,六书通篆文用“巫”代替“酉”,又表明了古代巫、医同源的一面。由此,认定“ 医”“舞”存在某种共性应是可以达成共识的。
  这种共性首先体现在两者的对象——身体上。古中医为患者治病基于身体经络,着眼于身体的气血,讲究 “八纲”——阴阳、寒热、表里、虚实;通过手段——四诊,观其脉证,随证治之。古时人们起舞是通过身体某种规律性的动作来进行的一种表达。而两者之间的共性最值得关注的是基于对身体的认识,对身体中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身体“能动”的那个“体”或是说“能量”“规律”的认识。这个“体”,像是“电能”,看不见、摸不着。但它能外显于各种“用”。
  人的身体能正常运行,亦有其看不见摸不着的“体”。这个“体”可以说是人的生命力。于医者而言,这种“体”外显于人体经络系统,依其规律为患者治病。与舞者而言,这种“体”外显于身体表达的各种可能性,依其规律支持进一步的艺术创作。
  如将身体的“体”视为一种规律的话,我们可以勉强用身体的“圆运动”来阐释古代“医”与“舞”之共性。
  “圆运动”是古中医学派对于宇宙及身体运行规律的认识,于宇宙大气圆运动而言,是以地面为界,再依阴阳,视地上为阳地下为阴,得出“春升夏浮秋降冬沉”之理。又按五行之律,则木升火浮金降水沉,升降交合为土气。人秉此宇宙大气,遵五行而生脏腑,以脐上二寸为界,各脏腑经络互为表里、互为阴阳、自下而上成一圆运动。医者对患者身体施以砭石汤药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