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改革开放 30 年论文改革开放三十年论文: 改革开放 30 年大学生“人才观”变迁探析摘要: 改革开放的 30 年, 是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 30 年, 中国学生们的“分数观”经历了从“高分高能”、“高分低能”“低分高能”、“高分多能”的反思与转变。这种反思和转变虽说是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间中国社会变化的一个小侧面, 但由此折射出30 年来中国人思想观念整体的衍变过程。关键词: 改革开放大学生人才观 1978 年, 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国门打开了, 中国犹如一个背着书包上学的小学生, 面对新的世界, 新的道路, 开始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发展之路。转眼到了 2008 年, 中国度过的举世瞩目的 30 年。这三十年中国在飞速的发展, 国人在发展中感受变化、感受成功, 感受繁荣、感受危机、感受竞争和压力…… 2008 年我在学校做一名学生辅导员。在过去的 30 年里, 我与学校结缘, 上学、就业, 我几乎一直生活在不同的学校里。中国改革 30 年最大的特色就是发展和变化, 环境在变, 人在变、观念在变, 任何人和事物都是整个社会变化链中的息息相关的一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 学校里学生们的“人才观”也在潜移默化中几度变迁。 1. 分数是学生能力证明之“高分高能”观中国经历十年文化大革命之后, 痛定思痛, 深刻反省。我们在那些疯狂岁月里贬损知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传统文化是封建毒瘤, 要彻底抛弃; 外国知识是毒草, 不能沾染。十年的时间, 中国没有发展, 而是倒退。在打开国门的最初时刻, 国人第一反应是中国落后了, 中国需要知识、需要文化、需要科技。于是在国家恢复高考以后, 中国高等教育出现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那个时候大学生被称之为“天之骄子”。考上大学就意味着好工作, 好地位, 好能力。我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 妈妈很多次感叹到: 你们姐弟几个能有一个考上大学的, 我就心满意足了。在学校里, 那个同学在班级或在年纪里学习最好, 考试成绩最高都是同学们传诵的榜样。而我们每学期期中和期末考试, 老师都要排名, 我们常常念叨的一句话: 分数、分数, 学生的命根。那时的我对学习好的同学是很仰视的, 对那些大学生可以说是景仰了。所以在八十年代, 我认为在学校甚至社会上大多数人是持有或认可“高分高能”观的。 2. 分数不能证明一切之“高分低能”或“低分高能”观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这条巨龙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命力,从 80 年代到 90 年代短短十年, 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我感觉我们像是进入了快速旋转的时光隧道, 很多的改变来不及体味和整理, 人们很多的观念变化上出现困惑和偏差。这十年, 由于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推崇和重视, 高校的招生数量逐年提高。随着一批批的学生走入高校, 走向社会, 中国知识人才的缺失慢慢缓解, 大学生们身上的耀眼光环也渐渐退去, 人们打量所谓“天子骄子”们的眼光也日益的挑剔和客观。改革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发展社会经济, 而中国的高等教育没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节拍。走出校门的毕业生, 面对的是日新月异的技术革新和专业不对口的窘境, 出现“高分低能”现象在所难免。随着中国经济走向市场化,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中国人传统价值观是极大的挑战。“个体户”、“自谋职业”、“下海经商”这样的字眼出现了而且发展迅速。有很多人通过这些方式在按部就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