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温县铁棍山药简介
温县铁棍山药简介
温县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自然条件优越。北依太行,南临黄河,千百年的河流淤积,干湿相宜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温县铁棍山药独特的品质。自古以来,温县铁棍山药被历代医书记载,被历代名医推崇为药食同源的典范,成为人们喜爱的滋补佳品。近年来,温县立足于原产地优势,开展品牌宣传,扶持龙头企业,加大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与监管,已初步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经营格局。目前,全县拥有铁棍山药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3个省名牌产品、2个省著名商标,10个产品通过绿色认证,3个产品通过有机认证。开发药品、休闲食品、饮料、保健品等深加工产品60多个品种,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温县铁棍山药已成为焦作怀药文化的代表元素和河南农业的一张名片,在全国有较强的品牌影响力。
一、历史传说
相传上古时期,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来到温地,发现此处水土过浅,百姓多病,于是挥动拐杖划向大地,顿时大地出现了一条深两丈,宽五丈、长二十多里的深沟,阴气下沉、阳气上升。神农氏在深沟两岸遍植山药,从此温人摆脱了病魔的纠缠。人们感谢神农,便把这条沟称为“神农涧”。春秋时期,温地山药被正式列为王室贡品,岁岁征收。三间所上山药与往日不同。司马懿品尝之后大为赞赏,因其体呈褐色,形似铁棍,质地坚硬,便将其称为铁棍山药。
二、品牌传承
公元前734年卫桓公以四大怀药进献周王室,以后铁棍山药一直被列为历代王朝的贡品。唐宋时期,温县铁棍山药通过“丝绸路”流入西亚和西欧诸国。明代,依借郑和船队,传入东南亚、中东、东非、南非诸国,在海外享有“华药”的美誉。公元1914年在巴拿马运河通船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获金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受“以粮为纲”思想的影响,产量低、轮作期长的温县铁棍山药濒临绝迹,温县岳村乡村民在自家菜园中保留了少量铁棍山药,该品种才得以延续下来;2003年,温县铁棍山药被国家技术检验检测监督总局批准为“地理标志产品”;2021年温县被授予“河南省十大中草药种植基地”称号;2021年6月四大怀药种植与炮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胡锦涛视察温县铁棍山药基地;2021年注册“温县铁棍山药”证明商标;2021年温县被评为“国家级四大怀药质量安全示范区”;2021年温县铁棍山药入选农业部《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2021年温县铁棍山药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
三、生长环境
现代研究表明,温县铁棍山药是温县特有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共同孕育的奇珍灵物。温县北依太行,南临黄河,享有了
“山之阳、水之阳”的天然优势。黄河、济水、沁河从境内流过,千年的河流冲积使这里的土壤沉淀了丰富营养和微量元素;、,属温带南沿,年平均气温14-15度,年积温4500度以上,年日照2484小时,年降水550-700毫米,冬不过冷,夏不过热,干湿相宜,气候温和;千百年来,黄河、济水、太行山特殊的岩溶水、丰富的微量元素渗入地下,与温县地下水贯通相连,形成了独特的水质。土壤、气候、水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形成了温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温县铁棍山药在这里生长,经过数千年种内遗传变异,逐渐形成了外部形态、生理机能以及有效成分合成上的独有品质。温县铁棍山药的山药多糖、尿囊素、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