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小儿合理用药、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合理用药
临床药学室
刘俊保
小儿合理用药
妊娠期妇女合理用药
哺乳期妇女合理用药
目录
小儿合理用药
小儿合理用药
新生儿期:
出生以后28天内
:28天后-3岁
:3-12岁
小儿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一、新生儿期合理用药
新生儿(neonate,newborn)
是指离开母体结扎脐带~出生后28d内的小儿
新生儿从子宫内到子宫外,首次独立面对外界生存环境,需要完成的一系列适应性的生理变化。因此,新生儿阶段是人类自身比较特殊的一个时期,药物治疗表现特殊性。
小儿合理用药
新生儿总体生理状况及特点:
1 肝肾发育不全,药物代谢及排泄功能差。
2 药物代谢及排泄功能随体重、日龄增加而完善。
3 药物作用的个体差异大,所用药物剂量及用法
不能按成人量机械折算,也不能套用年长儿用量。
4 血脑屏障功能不佳,药物相对容易进入脑内。
5 皮肤粘膜体表面积大,血液丰富,某些外用药、透
皮制剂容易吸收。
一、新生儿期合理用药
1、药物的吸收
新生儿对药物的吸收除了与药物的理化性质有关,也与给药途径密切相关。
途径
吸收特点
对药物的影响
im
肌肉少、循环差,肌注吸收不规则
循环差,药物吸收延迟
循环量骤增,可导致吸收过速而中毒
iv.
gtt
药物吸收稳定,是最常使用的给药方式,
忌快、忌持续!
但应注意防止血栓性静脉炎及医源性高渗血症:颅内出血、高血糖、坏死性肠炎
po
胃容量小、胃酸低、胃排空时间长、肠蠕动快
易呕吐,口服用药失败;对酸不稳定、弱碱性药物吸收↑;胃内吸收↑十二指肠吸收↓
TDS
粘膜娇嫩、血管丰富、穿透性高
口腔、喷雾、直肠栓剂、经皮给药,吸收较迅速而充分,但局部有炎症或破损时应防止中毒
一、新生儿期合理用药
新生儿期药动学特点
2、药物的分布
影响因素
药物分布特点
1 体液成分及体脂:
体液量大(80%),脂肪含量低(1%-3%)
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被稀释,浓度较低。
脂溶性药物:血中游离药物↑,易引起毒性反应。
2 血浆蛋白结合率:
蛋白合成少、亲和力低、胆红素竞争结合
游离药物↑药物敏感性↑
易形成核黄疸:水杨酸类、磺胺类、安定。
3 血脑屏障:
功能不完善,通透性高
药物容易进入中枢
、镇静催眠剂、吗啡等可造成中枢损害
新生儿的药物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新生儿期合理用药
肝细胞微粒体中细胞色素P450总量为成人的50%
经肝代谢的药物
t1/2 ↑,例如:茶碱,地西泮等
葡萄糖醛酸酶缺乏
葡萄糖醛酸结合力差
胆汁不易排出
药物代谢缓慢,例如:氯霉素引起的灰婴综合症
经胆汁排泄的药物易蓄积
3、药物的代谢
一、新生儿期合理用药
10
肾有效血流量
仅为成人20%-40%
新生儿肾清除率低下
经肾排泄的原型药物
清除减慢→ t1/2 ↑
青霉素G、氨基糖苷类、
磺胺类、地高辛等
新生儿肾小球滤过率
仅为成人25%-40%
肾小管排泄能力
仅为成人20%-30%
4、药物的排泄
一、新生儿期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