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4
文档名称:

古诗词鉴赏的表达技巧.ppt

格式:ppt   页数:3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古诗词鉴赏的表达技巧.ppt

上传人:今晚不太方便 2016/7/1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古诗词鉴赏的表达技巧.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高考链接《2010 年全国统一考试大纲》: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高考链接?赏诗歌形象?赏思想内容?赏诗歌语言?赏表达技巧复****教材,填写下表声声慢醉花阴永遇乐水龙吟定风波念奴娇雨霖铃望海潮写作技巧思想内容诗题复****教材,填写下表写作技巧思想内容诗题描绘古都杭州的繁华和美丽, 表达对杭州风物的惊叹、赞美和艳羡之情①比喻②拟人③动静结合④时空结合⑤侧面烘托⑥点染⑦直抒胸臆⑧借代⑨互文⑩对偶抒离别之痛,写思念之情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②虚实结合③情态、细节描写④白描⑤直抒胸臆⑥渲染咏赤壁,吊英雄,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以及豁达洒脱的胸襟①夸张②比喻③比拟④对比⑤侧面烘托记叙诗人途中遇雨及雨过天晴后的行为心理,表达诗人在遭受打击后不退缩,坦然处之的旷达心境①象征②双关③动作描写④心理描写望海潮雨霖铃念奴娇定风波复****教材,填写下表写诗人忠心报国的雄心壮志和沸腾的***,表达诗人请缨无路的愤懑怨恨和无限的痛苦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②拟人③比喻④以壮景抒悲情⑤象征⑥动作描写⑦用典⑧借代⑨直抒胸臆对英雄的仰慕,对时事的讥讽,对国家的赤胆忠心以及报国无门的愤慨①用典②借古讽今③借古抒怀写独守家中的空虚和无聊, 表达诗人对丈夫夜以继日的思念之情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②双关③对比映衬④比喻写诗人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的凄凉①融情于景、借景抒情②叠词③双关④反问⑤直抒胸臆水龙吟永遇乐醉花阴声声慢将上表中涉及到的表达技巧归类,填入下表相应的位置。构思技巧表现手法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抒情手法写景间接侧面烘托直接正面描写写人写物描写手法修辞手法古诗常用表达技巧一览表构思技巧表现手法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抒情手法写景间接侧面烘托直接正面描写写人写物描写手法修辞手法比喻( 通感)、比拟、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反复、对偶、双关、借代、互文、对比肖像、动作、语言、情态、心理、细节、白描环境、其他人的对比烘托动静(以动衬静、以静显动、动静结合)、虚实( 虚实结合、化虚为实)、多角度描写(视听结合、远近结合、时空结合)、对比、白描、烘托、渲染、点面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物抒情、借事抒情、借古讽今、借古抒怀、用典抒情托物言志、象征、用典、抑扬(欲抑先扬、欲扬先抑) 铺陈、比兴、借古讽今抑扬安排、开宗明义、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小见大、伏笔照应、结构对比、以景结情、重章叠句、联想和想象检测一:( 2011 年高考山东卷) 1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答案要点: ①视听结合。上句写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是从视觉角度写其色;下句写山泉飞流而下时, 水石相击,如风雨之声,是从听觉角度写其声。这样视听结合, 生动的描写出了山泉澄澈灵动、飘逸出俗的情态。②欲扬先抑。诗歌开篇写山泉的平淡无名,为抑;这两句彰显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两相对照,形成了先扬后抑的表达效果。③结构上,这两句为诗歌最后两句赞美山泉做了铺垫。答案要点:这首诗作者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诗人表面上是在歌咏山泉,实则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借山泉飘逸出俗、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表达了诗人淡泊清高、任性自然的情怀。检测一:( 2011 年高考山东卷) 1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咏山泉储光羲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2)赏析这首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检测二:( 2011 年高考课标全国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8—9题。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①周朴(?~ 878) :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6 分) 答案要点: ①触景生情。开篇写诗人因远望荒郊而顿生凄凉之感,由此引发了诗人无尽的哀愁。②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诗人借泾水、春草、古碑、苍山、残阳、绿树、黄沙等凄凉败落的景物,渲染了一种苍凉、破败、萧瑟、阴沉的环境气氛,表达了自己的怀古伤今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