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药的煎煮法
一、煎药前的准备:
1、煎药容器:通用有盖的搪瓷砂锅,不但价廉,而且不易发生化学反应。
2、预浸及加水量:煎药前先将药物倒入煎药容器内,用冷水或温水浸泡半小时,使水充分浸透药物,使得有效成分煎出。煎药前再加水至高出药面3-5cm,第2次煎煮用水相应减少,加水至药物表面即可。
3、煎药用水:煎药用水以洁净水为原则,如自来水、井水、纯净水均可。
二、煎药火候:
一般应掌握先武火、后文火的原则。先武水是指在药物没有煮沸之前用较大的火力,使水很快蒸沸。后文火是指沸腾后改用较小的火力,使之保持微沸状态,以减少水分蒸发和挥发性有效成分的散失,避免药液外溢及因锅底受热过猛致药物焦糊。
三、煎煮时间:解表药头煎是沸后15-20分钟,二煎是沸后10-15分钟;滋补药头煎是沸后30-35分钟,二煎是沸后20-30分钟;一般药剂头煎是沸后20-25分钟,二煎是沸后15-20分钟。或遵医嘱灵活掌握。
四、煎药次数:一般2次为宜。头煎倒出药汁后,再加适量水,煎者所需时间。将头煎与二煎药汁混合。总药量约为200-300ml,小儿酌减。
五、特殊煎法
1、先煎; 2、后下; 3、包煎; 4、烊化; 5、另炖或另煎;
6、泡服; 7、冲服。
中药的服药法
中药服药法是根据不同的病情,药物的种类,采用不同的服药次数、服药时间、服药温度,同时注意服药宜忌,使中药充分发挥药效的一种方法。
:汤药一般每日1剂,将头煎与二煎的混合液分2~3决于早、晚或早、午、晚饭后各服1次。危重病人每日可服2剂,遵医嘱分服。丸、片、散、膏、酒等中成药应定时定量服,每日2—3次。
:一般汤药宜在饭后1—2小时服。病在胸膈以上者宜饭后服,病在胸膈以下者宜饭前服;病在四肢、血脉者清晨服;病在骨髓者晚上服;补益药宜饭前空腹服;消导药、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宜饭后服;安神药、润肠通便药宜睡前服;驱虫药宜临睡前及早晨空腹服;逐水药宜早晨空腹以枣子汤送服;治疟药、平喘药宜在发作前2小时服;调经药宜在经前3~5日开始服用。急危重病人服药不拘时间。
:凡治疗一般疾病汤药宜温服;寒证用热药宜热服,热证用寒药宜凉服;真热假寒(内有伏热)需寒药热服,
真寒假热(阴盛格阳)需热药凉服;,通经络,行血脉,走筋骨药剂宜热服;收敛、固精、止血药剂宜凉服;祛寒化痰及对胃肠道有刺激药物宜温服;清热除烦、止渴、祛暑药剂宜热服。
:服药后药效能否正常发挥,尚与饮食、情绪劳倦等诸因素有关。
(1)饮食宜忌:服药后饮食宜清淡、大热,忌食生冷、油腻。(千金药方)中言:“凡饵汤药,其粥食肉菜皆须大熟,熟即易消,与药相宜,若生则难消,复损药力,仍须少食菜及硬物,于药为佳,亦少进盐醋为善”。在古代文献上还有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薄荷忌鳖肉,茯苓忌醋,鳖甲忌苋菜,蜜反生葱等记载,说明服用某些药时不能同吃某些食物。
(2)情志:服药以后,当保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尤其是情志致病者,更应注意。
(3)劳倦:劳倦包括形体劳顿与房劳。服药后宜稍做活动,使药灌百脉,但勿太过,因形体劳顿则伤脾,房劳太过易伤肾,故服药后当禁之为宜。
消渴的中医食疗
食疗方法:
饮食上宜选择具有清热生津、益气养阴功能的食物。如菠菜、萝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