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董狐之笔的意思及故事
【成语】:
董狐之笔
【拼音】:
[d eng h u zh 1 b 1]
【解释】:
后人对那些公正不偏,不因为各人的好恶或利害关系,而捏造不实言论的人的称呼。
【出处】:
《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
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
书法不隐。”
【举例造句】:
王闿运也扬言 , 为湘军修志 一事非他莫属 , 他要秉董狐之 笔 , 不溢美 , 不饰恶 , 为湘军
存 一信史。
【成语典故】:
晋灵公继位后, 十分荒淫而骄横, 他常站在楼上 , 用弹弓射路上的行人, 让身边的美人
取乐。有一次厨师煮熊掌不合口味 , 晋灵公便把厨师杀了,并命人分尸八块,用竹篓装了抛
尸荒野 . 相国赵盾 ( 赵国君王的先人 ) 对这些肆无法纪的行为非常愤慨,屡次向晋灵公苦苦进
谏 . 晋灵公不但不听, 还怀恨在心,要秘密除掉赵盾。赵盾闻讯,逃亡避难 . 赵盾的侄儿赵穿
早已看清了晋灵公的腐败本质,趁他酒醉时将他杀死。之后,赵穿立晋成公为国君 , 赵盾复
任相国。由于赵盾精明强干,得到朝野的普遍赞誉。史官董狐却持有不同意见,他毫不隐瞒
地在史简中写道:“赵盾杀其君 . ”赵盾见后极为震惊,去找董狐解释自己并无杀君之罪。
董狐坚持说: “你身居相位 , 国君被杀时虽然离开了都城, 但并未走出国境 ; 国君被杀后, 你
也没有办凶手, 杀君罪名国相不负, 当属何人 ?” 后来, 孔子听到了这件事, 他评论道: “董
狐,古之良史也 , 书法不隐。”应受到称赞 ; 赵盾也是“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实属冤
枉。从此,后人便把“董狐之笔”作为史家秉公直书的典范加以颂扬。
董狐,春秋晋国太史,亦称史狐。周大史辛有的后裔,因董督典籍,故姓董氏。据说
今翼城县东 50 里的良狐村,即其故里。董狐秉笔直书的事迹,实开我国史学直笔传统的先
河。
《左传》宣公二年记载,晋灵公夷皋聚敛民财,残害臣民,举国上下为之不安。作为
正卿的执政大臣赵盾, 多次苦心劝谏, 灵公非但不改, 反而肆意残害。 他先派人刺杀, 未遂,
又于宴会上伏甲兵袭杀,未果。赵盾被逼无奈,只好出逃。当逃到晋国边境时,听说灵公已
被其族弟赵穿带兵杀死,干是返回晋都,继续执政。
董狐以“赵盾弑其君”记载此事,并宣示于朝臣,以示笔伐。赵盾辩解,说是赵穿所
杀,不是他的罪。董狐申明理由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意思
是他做为执政大臣, 在逃亡未过国境时, 原有的君臣之义就没有断绝, 回到朝中, 就应当组
织人马讨伐乱臣,不讨伐就未尽到职责,因此“弑君”之名应由他承当,这是按写史之“书
法”决定的。
当时的史官与后世大有不同,他们既典史策,又充秘书,即协助君臣执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