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唯识学上的唯识义
唯识学上的唯识义
1 / 13
唯识学上的唯识义
唯识学上的唯识义
济群法师
在人类历史中,古今中外的哲人都在关心一个问题:宇宙人生的差别现象如何生起,其本根为何?对于这个问题,中外哲学史上异说纷呈,兹归纳为四类:
一曰唯物:以物质为世界本根。古希腊泰勒斯以 “水”为不变本体,能生万物。
德谟克里特以 “原子 ”为物质的最小单位,不可分,不生不灭,由此原子构成万物。
印度顺世外道以 “四大极微 ”是实,是常,不可分,能生粗色。
二曰唯心:以精神为世界本根。如德国莱布尼茨的 “单子论 ”,以单子为充满宇宙的客观精神,由单子有贵贱不同,分别形成上帝、人及动物的灵魂。贝克莱的主
观唯心经验论,以为物是观念的集合,观念是被人的心灵感知的,于心外并无独立存在的物质。黑格尔以 “绝对精神 ”为客观存在的宇宙精神,在最初阶段,绝对精神作为纯粹思维、纯粹概念存在,然后把自己外在化为自然界,建立自己的认识对
象,后来又扬弃自然界,回复到自身,作为精神、思维而存在。叔本华的 “世界是意志表象 ”,以为世界一切都是意志的表现和产物。 三曰唯神:是以神为世界本根。如印度婆罗门教的 “大梵天 ”,以为由 “梵天 ”等创造一切,主宰一切。
四曰唯理:是以理体为世界本根。如柏拉图以 “理念 ”为客观永恒的真实世界,
由此派生现象世界,现象世界是真实世界的幻影、模仿、分有。老子的 “道”以为,
道无形无相,先天地生,由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佛家的 “真如缘起 ”,由离言绝相的真如,从体起用,产生万物。
这四种观点,按一般说法可概括为两类:一曰唯物,一曰唯心。其中,唯神、唯理都属唯心范畴。
哲学分类中,唯识学属于唯心一系。在唯识经论中,唯识有时也称唯心,但与西哲所说
的唯心,不论在内容、范围或说明方法上都有着很大不同。本文将依唯识各种经论,看看唯
识学是怎样说明唯心义的。
一、什么叫唯识
唯识,梵语摩恒剌多,汉译曰唯,是简别义。梵语毗若底,汉译曰 “识”,是了别义。《成唯识论》卷七说:
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
识,总立识名。唯言但遮愚夫所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 1。
“识 ”之一词,包含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所、十一种色法、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六种无为法。八识是识的自体,五十一心所与识相应,十一种色法是识所变现,二十四不相应行法在心、心所、色法上分位假立,六种无为是识的实性。这一切都不离识,总立识名。唯是遮遣愚夫所执识外实有色等,所以唯识并不否定依因待缘生起的宇宙差别现象、色心诸法,但不离心而已。唯心,心是集起义。《法苑义林 ·唯识章》说:
识者心也,由心集起采画为主之根本,故经曰唯心。分别了达之根本,故论称唯识,或经义通因果 2。
论说唯在因,但称唯识。识为了别义,在因位中,识用强故,说识为唯,其义无二。《二十论》云:
唯识学上的唯识义
唯识学上的唯识义
2 / 13
唯识学上的唯识义
心意识,了名之差别 3。
唯识学上的唯识义
唯识学上的唯识义
13 / 13
唯识学上的唯识义
经中多称唯心,论中多称唯识。识与心同是一体,只是从作用的不同,约通因果与唯在因的区别,建立识与心的异名。
二、从经教证明唯识
唯识理论的建立,依据大小乘经典。从佛陀设教的动机来看,佛教既不能说是唯心,也不能说是唯物,佛陀只是随着众生根机,针对众生弊病,无思普应,演说种种教法,自然不同于哲学家为建立唯心或唯物而著书立说。然而佛教毕竟是以有情为中心,有情所以异于无情者,盖有无心识耳。因此在佛陀教义中,唯心之文随处可见。下面列举几种,以证明唯识的理论。
1.《华严经 ·十地品》第六地说:
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 4。
三界都是一心造作,不离一心。由心有染净、为善为恶,招感三界参差不齐的果报。这是从业感缘起的立场,说明三界唯心。
2.《解深密经 ·心意识品》说:
一切种子心识成熟辗转和合增长广大依二执受:一者有色诸根及所依执受,二者相名分别言说戏论习气执受 ,, 阿陀那识为依止为建立故,六识身转 5。
由一切种子心识为根本,一方面现起有色诸根及依止器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