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国学教育与国学研究.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国学教育与国学研究.doc

上传人:drp539604 2021/11/10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国学教育与国学研究.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国学教育与国学研究
由南昌大学国学研究院承办的“国学研究与国学教育研讨会”日前在南昌大学举行。来自两岸三地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学术出版部门的40多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深入研讨与广泛交流,提出了不少意见与建议,对于推进国学学科建设,不无启发。
  高校国学教育兴起的问题化背景
  专家们认为,国学作为教育改革的一种尝试引入高等院校的人文学科教育体系,与社会大众的“国学热”无论在心理情感上,还是在学术理念上,都有较大区别。社会大众的“国学热”缘于对当代社会各种浮躁肤浅之“快餐文化”的厌倦,以及亲近与了解本土人文传统的渴求;而高校的国学教育,则出于对当代中国高校人文教育模式的深度反思,是一种学术理念与教育思想转换的实践活动。
  专家们普遍认为,当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以及文史哲的学科分类,是照搬前苏联的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除了按照中文、历史、哲学的学科划分,解构了人文学术体系之外,还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根据“厚今薄古”的思想原则,大量砍削和压缩与传统人文知识体系相关的课程,不断增设与当下相关的教学内容。二是以“概论+通史”的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为基础,统编各类通用文科教材。经过几十年一贯制的推行,这种教育模式与课程体系已经从初始之弊演变为致命之疾:其一,就学术研究而言,文史哲的学科划分,“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学科之间“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彼此封闭,画地为牢。由于知识结构的单一,学术视野的狭窄,学术土壤的贫瘠,导致了学术风气的浮躁与浅薄,难以产生厚重的学术成果,至于学有本原、上承先贤传统、下启学术新知的名山事业,尤其渺渺!其二,就人才培养而言,“厚今薄古”的教育思想,“概论+通史”的课程体系,抽象化、教条化的观念灌输,抛弃传统,远离经典,人云亦云,导致了新生代人才的畸形发展。针对人文学科的培养模式形成造血功能严重不足的痼弊,一些高校开办旨在打通文史哲的“人文科学实验班”,将文史哲三个学科的“概论+通史”叠加起来,形成一种“拼盘式”课程体系。这种表面化的课程改革,不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抛弃传统、远离经典的抽象化、教条化教育模式,反而无端加重了学生的记诵负担。问题既已提出,也就预示着解决的路径。从根本上消除文史哲的学科壁垒,以简驭繁,必须精读人文元典,直奔活水源头,除此之外,别无良法。近年来各高校开办的国学院、国学班,正是在这种学术忧患的思想前提之下,几经周折之后,才峰回路转,稍现坦途。
  专家们指出,高等院校的国学教育与社会大众的“国学热”,虽然不可等量齐观,但两股力量的合流及彼此呼应,从雅俗两个层面共同掀起了弘扬传统、复兴国学的社会思潮,是华夏民族积极参与未来世界人文精神重建的思想文化运动。
  经过广泛的交流与深入的探讨,专家们对于国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专家们认为:所谓国学,就是依赖中国传统的文字、音韵、训诂所指向的特殊思维路径,在融贯经史子、参究天地人的整体观照之中,研究中国传统的文化意识、思想观念、言说方式与行为方式;在当代学术文化的语境之中,融旧开新,再续敬德尊圣、平等向善、知止乐天的人文传统,培植理想的未来人性,构建新型的情理范式,重铸炎黄子孙的民族心魂;以独立自信的人文情怀,豁达开朗的文化胸襟,积极参与当代世界人文价值与全球普适伦理的文化重建。概而言之,融旧开新,再续华夏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