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0
文档名称:

心肌梗塞 ppt课件.ppt

格式:ppt   大小:97KB   页数:2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心肌梗塞 ppt课件.ppt

上传人:龙的传人 2021/11/10 文件大小:9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心肌梗塞 ppt课件.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心肌梗塞
泰山医学院诊断学教研室
于克波
基本图形及机制
发生心梗后,随时间推移可先后出现缺血、损伤和坏死三种类型的图形。
当一个区域发生心梗时,从中心到边缘缺血的程度是不同的,也可在不同部位同时出现三种图形。
精品资料
你怎么称呼老师?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教师的教鞭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1.“缺血型”改变
心肌缺血使心肌复极时间延长,QT间期延长,T波向量背离缺血区,呈现对称性T波。
缺血发生在心内膜面,T波高而直立。
发生在心外膜面,外膜面复极晚于内膜面,出现对称性T波倒置。
电极置于前壁,而缺血发生在后壁,图形变化类似前壁内膜面缺血,即出现对称性高而直立的T波。
2.“损伤型”改变
主要表现为面向损伤心肌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
有关损伤图形改变主要有两种学说解释:
①“损伤电流学说”:
心肌发生严重损害时,引起该处细胞膜的极化不足,使细胞膜外正电荷分布较少而呈相对负电位,正常心肌由于充分极化使细胞膜外正电荷分布较多而呈相对正电位,二者间因有电位差而产生“损伤电流”。
将电极放于损伤区,描出低电位的基线。当全部心肌除极完毕时,此区完全处于负电位而不产生电位差,于是等电位的ST段就高于除极前低电位的基线,形成ST段“相对”抬高。
②“除极受阻学说”:
当部分心肌受损时,产生保护性除极受阻,即大部分正常心肌除极后呈负电位,损伤心肌部位不除极,仍为正电位,出现电位差,产生从正常心肌指向损伤心肌的ST向量,使面向损伤区的导联出现ST段抬高。
3.“坏死型”改变
坏死的心肌细胞丧失了电活动,该部位心肌不再产生心电向量,但正常健康心肌仍照常除极,致使产生一个与梗塞部位相反的综合向量。
由于梗塞主要发生在室间隔及内膜下心肌,~,所以“坏死型”图型改变主要表现为面向坏死区的导联出现异常Q波或者呈QS波。
位于坏死区的导联可同时记录到缺血、损伤、坏死的图形改变。
缺血型T波改变较常见,但对心梗诊断的特异性较差;
损伤型ST改变对急性心梗诊断特异性较强,但也见于变异性心绞痛等其他情况;
典型的坏死波是诊断心梗较可靠的诊断依据。
异常的Q波、抬高的S-T段及倒置的T波三者同时出现,并具有一定的演变规律是急性心梗的特征性改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