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煤矿透水事故心得体会.doc

格式:doc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煤矿透水事故心得体会.doc

上传人:changjinlai 2016/7/13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煤矿透水事故心得体会.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煤矿透水事故心得体会心得一:煤矿透水事故心得体会 010 年3月 28日, 山西省王家岭煤矿发生特大透水事故, 153 矿井人员补困在井下,生命安全受到极大威胁,就在我们为这起矿难事故感到伤心之余, 河南伊川国民煤矿又发生瓦斯爆炸。在 31 号那天, 国民煤业有限公司井下 21 煤工作面回风巷施工过程中瓦斯突出, 逆流从负井口涌出, 遇火在地面发生爆炸。由于该矿法人代表和主要管理人员逃跑,加之矿灯房倒塌后将下井人员名单压埋, 给确定下井人数带来很大困难。而截止现在统计,已有 19 人遇难。二十多人被困井下。矿声震震,矿难就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难以根治的“顽疾”。在以前帮括我个人的许多人都认为只有民营的小煤窑才会出现事故, 可是后来才发现一些国有大矿也是事故频频。像这回的王家岭煤矿, 就是一个国有控股的煤矿。“安全第一”是煤矿企业的生产理念。可是这些煤矿企业负责人却忽略了这个最最基本的道理,只知道一味追求所谓的进度, 将煤矿工人的生死抛掷在一旁, 那么, 我们要反思并呼吁,要“不带血的 gdp ”。可现实是残酷的,但在不改变以 gdp 考核官员的情况下,要 gdp 不带血谈何容易。客观而言, 矿难的频繁出现与政府放松监管以及企业在安全方面的技术投入不足等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 相对过去, 近几年国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 以及对矿难处理的严厉程度都有大大提高, 比如伊川矿难刚发生, 该县县长和主管煤炭生产的副县长立马就被免职。但从矿难发生的频率来看, 似乎并没有减少多少。这里是否说明, 矿难与经济增长间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 根据一些专家的研究, 它们之间的确存在相关性。中青报多年前曾报道过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刘铁民的一项研究,刘通过对新中国成立 50 多年来我国工伤事故死亡人数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率的数据进比较分析后, 得出了一个“死亡弹性系数”:当我国 gdp 增长率大于 5% 时,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死亡人数指数随之增加 % ,当 gdp 增长率超过 7% ,这种同步增长的趋势更为明显。这一“死亡弹性系数”说明, 工伤事故状况与一个、速度和规模等因素密切相关, 是一和政府管理能力的反映。某种意义上,事故与伤亡是工业化进程带来的产物, 用马克思的话说,是“自然的惩罚”。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也可证明这一点。比如, 日本的六十年代,在工业就业人口仅仅 5000 万左右的情况下,每年因工伤事故死亡 6000 多人,直到 70 年代后才逐渐好转, 现在每年工伤死亡仅 1800 多人。美国的煤炭生产在二战前, 每年事故死亡人数 2000 人以上,也是七十年代开始好转。我们引用刘的研究以及其他国家的经验, 并非要为监管部门在矿难中的失职行为———假如有的话———进行开脱,而只是陈明一种客观事实。对煤矿乃至一切企业的安全生产的监管,都不应该脱离现实。“不脱离”的意思是,该规范的要规范,该严格的要严格; 但像目前这种动辄拿官员免职的做法却是值得商榷的。美国处理矿难的做法告诉我们, 在工业化过程中, 健全的法治是从根本上解决安全生产问题的必由之路, 而最直接和有效的办法是对企业实施强制性的执法监督, 尤其是对风险程度高、事故隐患突出的工作场所进行严格检查, 严肃处理。强制执法对提高企业安全水平, 预防事故发生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过, 美国的经验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因为美国的做法是建立在全社会都遵守法律的基础上的。中国的情况是,有关法规不可谓不多, 但大都没有得到严格的执行。也就是说, 我们不患于无法, 而患于执法不严。执法不严的原因, 除了社会普遍弥漫的对法律的不信仰之外, 还在于目前政府垄断了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权力。政府虽然是监督主体, 但当政府垄断监管权力时, 其出台的任何防范和应对事故的行政措施,都有可能成为官员以权谋私的寻租工具; 并在发生事故后,互相卸责。所以, 真要遏制矿难, 一方面是严肃法制, 强化执行力; 另一方面, 更主要的是, 必须破除政府对安全生产监管的权力垄断, 将其权力部分还给社会, 即赋权于社会组织和个人, 能够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状况提请调查, 使他们在安全生产的监督方面,扮演着政府的伙伴角色。心得二:煤矿透水事故心得体会为深刻吸取我公司所属煤业“ ”透水事故的沉痛教训, 进一步深入排查和整顿治理煤矿安全隐患, 扎实做好我公司今年后五个月的安全工作, 结合我公司开展的安全“大反思、大排查、大整顿”活动, 认真吸取事故教训, 做到安全警钟长鸣。一、充分发挥培训机构作用, 加大培训力度, 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要让每一位职工充分认识到, 安全工作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要和工作效率一样真抓实干,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 但如何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达到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