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登幽州台歌》《登飞来峰》教学设计
 
 
常凯
【教学目标】
,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把握“登临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把握“登临诗”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七下第20课,这篇课文共五首古诗。这堂课我们先学习其中的两首(出示两首诗题),猜猜为什么把这两首诗放在一起学习?(诗题中都有“登”字,都是登临高处的楼台山峰)
登高抒怀是自古以来人们共有的情愫,那么这两位诗人登临高处后会有怎样独特的表达呢?我们一起通过朗读走进这两首诗。
二、朗读,整体感知
,请两位学生分别朗读这两首诗,其他学生点评,关注字音、节奏。
明确:强调《登幽州台歌》“怆”字的读音,点明两首诗的节奏如下: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明确:《登飞来峰》是我们熟识的七言绝句,讲究平仄和押韵,而《登幽州台歌》韵律比较自由,不讲求押韵,且诗句有五言和六言,属于古体诗。
,读准字音和节奏。
过渡:要想真正读出诗歌的神韵,需要把握诗人的情思。我们就一同穿越长空来感受陈子昂登台时的独有情思吧。
三、赏读《登幽州台歌》
,提出诗意理解上的困难。
预设:“前”“后”“古人”“来者”如何理解?
明确:关注作者登临的特定地点“幽州台”:战国时燕国有名的君主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他极其重视选用人才,曾在台上放置千两黄金来招纳贤士,引得乐毅、郭隗这样的名士纷纷归附,燕国便从此兴盛,燕昭王也就成了名垂千史的一代明君。陈子昂是他的忠实粉丝,同时期还专门创作组诗追思“燕昭王”。因此,本诗前两句中“古人”应该是指古代能礼贤下士的圣君,“来者”指后世那些能重视人才的圣明君主,“前”和“后”并非方位名词,而是时间名词,理解为“过去”“未来”。
学生阐述整首诗大意:“我”登临幽州台,看向过去,像燕昭王那样前世的贤明君主既不再可以相见,看向未来,后世的贤明君主也来不及相逢。一想到天地时空如此浩渺广远,我不禁孤独悲伤悲以至凄恻落泪。
陈子昂为何会发出如此慨叹?这与他当时所处的境遇密切相关。
助读: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改革先驱,政治上也颇有远见。他24岁就中了进士,才华受武则天赏识,可是命运却屡屡捉弄他,因为直言敢谏而在政治上屡遭排挤打压,先后两次从军、两次遭贬、两次下狱,年仅41岁便被陷害而冤死狱中。35岁那年(696年),一心渴望为国效力的他主动出征,随武则天侄子武攸宜征讨北方契丹,任军中参谋。面对屡屡兵败的局面,陈子昂屡现奇计却不被理睬,反被贬为军曹。郁愤满怀的他登上幽州台,吟唱出这首《登幽州台歌》。
,试体会诗人此时的心境。
明确:“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两个“不见”互为映照,强调了诗人怀才不遇、寻明君而不得的痛苦、孤独、无奈。
指导朗读前两句: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