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公笃相法简体中文完好版
公笃相法简体中文完好版
1 / 224
公笃相法简体中文完好版
适用标准文案
余幼读儒书。好古谈奇。始习丹经。继阅风监。丹经有性命之微。风监有吉凶之妙。性命之旨。其理深深。非圣贤莫能尽其微。吉凶之说。其理显显。则庸愚皆欲得其妙。两者。皆有利于人者也。余于风监。尤乐道焉。盖其为术。源流最为长远。其书益多以繁。余虽不可以综稽博考。然亦尝作管虱之窥测焉。既而验之世人。又辄致龃龉。无一少切合者。于是乃弃置不复究。余性嗜远游。偶于嵩
岳南麓。遇一老人。相逢之间。偶谈及此。余以无徵不信对之。老人 曰。君自拘泥而不达耳。子焉得厚诬先人哉。夫世既有盛衰。运亦当有久暂。子不见今之遇合者耶。忽焉而荣华矣。又忽焉而贫贱矣。是其无故而然哉。盖衰世之人。有这样也。子焉得厚诬先人哉。况子于部位之间。容有不悉其点。气色之变。或有不审其状者耶。子焉得厚诬先人哉。余闻言殊悔顷间之孟浪。乃亟下拜。叩其旨趋。老人目余者久之。始授余以法。示余以诀。虽固一席之谈乎。然胜读十年之书矣。夫丹经不得其传。盲修瞎炼。而遗一己之忧者其害小。风监不得其传。谰言诡语。而遗大家之患者。其害尤大也。用是精心故意。误会旁通。始稍稍有所
得。以此游览大江甫北。 当途鉴识。幸无差谬焉。窃认为持身涉世。 莫要于此矣。盖上智之人。乐天知命。中智之人。安贫达道。下智之人。迁善悔悟。而祸不与焉。然而趋避之力。固未可轻心掉置。而不一究之也。谚曰。君子问灾不问福。
苟明乎此。或免罹危难之途也。今将先哲应验各书。而附之以已意。如达摩之言
法。希夷之言心。麻衣之兼言法理。 今皆纂辑无遗。 至于水镜铁关刀袁柳庄之类。
其书既驳杂不纯。 而应验亦鲜。辄用裁减焉。非敢固意匪薄古人。 余书欲求简洁。
故从其略焉。今朋辈促其付梓。特记其缘起认为橛子。虽非拯危之要术。或以指
迷之一方也。
时民国十一年孟冬月上澣公笃氏自叙于成都寓斋
四相法有利引证:
公笃曰。相法一术。由来久矣。为中国一种专艺。人人皆可研究。故圣人有游于艺之说。又云。虽小路。必有可观。大用则为风云龙虎之机。小用则为涉身处世之益。查相术始于轩辕。为风后氏立法。故名风监。维则东周时有唐学却雍稀疵各相法。而专家尤多。其中包含治乱兴亡。天道天气。人情社会各学。术简味深。未可小看也。自秦氐火焚各书以后。世无传本。如汉之许负管骆。唐之李
淳风一行禅师。 皆无书本可考。 五代。达摩复入中国。 始立五来相法。 麻衣宗之。希夷继之。以及柳庄水镜衡真铁关刀大清监等。 先后共七十余家。 各有看法之不
同。而亦有偏陋之拘执。其术虽微。其用甚大。兹将考占有利者如 下。
东周时。吴王有四子。长曰阖闾。次曰夷昧。三曰姬光。四曰季扎。四子中
惟季扎最贤。惟姬光最霸。 兼其子庆忌。勇悍拥兵。吴王薨。序长则阖闾答允位。
序贤则季扎答允位。姬光特强自立。阖闾不平。又不可以与之争。于是礼贤下士。
又恐不得真材。特聘唐举以鉴识之。吹萧乞食之伍员。唐推荐之也。草庐隐居之孙武。唐举师之也。既而霸吴灭楚。知人之益也。
出色文档
公笃相法简体中文完好版
公笃相法简体中文完好版
224 / 224
公笃相法简体中文完好版
适用标准文案
纪汉时。诸葛武侯拔长沙。黄忠魏延来降。黄忠付以兵柄。魏延即令就刑。
先主问之曰。延无罪。何以见杀。武侯对曰。这人狼项豺声。脑后耸骨上大下小。必叛无疑。故杀之以绝后患。先主曰。杀降将:拒来者。不足以收人心。不如示
恩以赦之。武侯诰诫曰。此后务宜忠勤王室。后侯六出祁山。卒于五丈原。延因争功夺柩而叛。幸侯早伏马岱以诛之。不然蜀漠早危。此知人之益也。
唐天宝时。郭子仪为步卒。 隶哥舒翰。犯法就刑。 李白过访见之。 其格魁梧。鼻如悬坦。额如覆肝。叹曰。此国家柱石。安可轻弃之。遂往见哥舒翰。而赎其
罪。后安全禄山之乱。而安唐室。封汾阳侯。后白招谗嫉。皆汾阳全力保全。而未罹祸。其一举手之劳。而公私均得益。亦知人之益也。
大清道光时。曾洪杨之乱。国藩素拘束。其才不如胡左。而功倍之。独知人善用。是其专长。江忠源为六合守。奉檄督粮。国藩见其形局。而惊疑不释。忠源出。国藩凝神静默。若有所思。左宗棠见而问之。国藩曰。吾见忠源仪表有威。金局金声。剑眉凤目。吾认为国家又得一柱石之臣。吾甚欣喜。后见其行路飘扬不定。如为木局尚不至危。金局得沉实之体。如反见飘扬。而又贵名。自然凶危。惋惜这样清奇之格局。何以又有这样之败着。故凝神以思之。后忠源升江苏巡抚。为忠土李秀成所杀。即此一宗。可知国藩精于知人术。所认为中兴名将者。亦知人之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