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摘要:
近百余年,中国经历了最为动荡的时代。列强的入侵,和内乱的迁延让这个国家国民承受了巨大的灾难。研读中国近代史的学者会深深的体会到国弱民辱的含义。然而当我们去解读一个普通人的苦难时候,我们就更能体会到社会的动乱对一个人的破坏意义了。电影《白鹿原》描写了解放前中国普通村庄的一群普通人的遭遇。《白鹿原》的人们开始是在传统的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后来这种宗族文化在民国、军阀、日寇的挤压下变了形,所以正如在电影中所描写的那样人性变得难以捉摸了。电影将那个时代进行了压缩,所以我们《白鹿原》的人们是无奈的接受和被迫的适应,结果前一个事件尚未平息,更大的改变又出现了。就像一个赤裸的人刚刚披上了一件单衣遮体,结果又被人扯了下来。人性完全被欲望所占领,道德的外衣便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传统儒家文化下的人性
陈忠实为了全面真实地展现传统儒家文化,精心选择了白鹿原。这不仅因为白鹿原是他的故乡,是他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他对这片土地,对这里的人民无比的熟悉,包含着深厚的感情,更主要的是因为白鹿原所在的关中,是中华古代文明兴起与辉煌的地方,由于历代王朝的重视,在这片天子脚下的畿土,打下了很深的儒家文化的烙印。“白鹿原上,最坚实的基础不是别的,而是几千年漫长的封建社会存留下来的那一套伦理规范,几千年文化积淀形成的那一种文化心理,几千年相沿流传的那一番乡俗风情。”这文化就是传统儒家文化,几千年来,在封建统治者的不断倡导与大力推行下,它已深深渗透在我们民族的血液中,深刻影响着我们民族的心理。《白鹿原》聚焦的是白鹿原上的村民,表现他们在传统儒家文化影响下的生活,而通过白鹿原上人物的言行举止,我们又能窥视到原上传统儒家文化的内涵。
《白鹿原》是一部文化史,也是一部人物命运史,传统儒家文化在白鹿原上的运行主要是通过原上人们的行为举止表现出来的,特别是作为传统儒家文化的卫护者与执行者,其内涵在以白嘉轩和朱先生为代表的白鹿原真正的统治者身上,表现得更为清晰。 
传统儒家文化的守卫者———白嘉轩
  儒家道德的核心是“仁”、“义”。孔子说:“仁者爱人”,一方面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人而达人”;另一方面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必须“言忠信,行笃敬”。孟子在“仁学”理论上又补充提出了“义”,这就构成了孔孟的“仁义”。 
在白鹿原上,最能体现儒家“仁义”思想并将其付诸实践的人物是白嘉轩。他与鹿三情同手足,对他从来以“三哥”相称,他们同吃饭同劳动,时常同炕同被睡在鹿三看管牲畜的马号。他从不克扣和拖延鹿三的工钱及粮物,饥荒年月,各家纷纷辞退长工以减轻负担的情况下,白嘉轩动情挽留鹿三:“天杀人人不能自杀。年馑小心也就要大,年馑大心要小就更遭罪了.””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我吃稠的你吃稠的,我吃稀的你也吃稀的;万一有一天断了顿揭不开锅了,咱弟兄们出门要饭搭个伙结个伴儿„„”,白嘉轩把两个儿子随鹿三步行七天从山里换回的第一批粮食,全部送到鹿三家,解其饥荒。小娥事件以后,鹿三精神恍惚,兔娃、孝武、孝义开始轻视他,白嘉轩绝对不允许他们这样做,他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鹿三,并训导兔娃及自己的两个儿子要尊敬他,还嘱咐自己的儿子,如果自己走在鹿三之前,必须要“照看好你三伯”。白嘉轩与鹿三的关系已经超越了主仆雇佣关系,他们在坎坷的人生道路中共同劳作,相互尊重,情感愈深,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