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4
文档名称:

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图标准.doc

格式:doc   大小:2,618KB   页数:5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图标准.doc

上传人:薇薇安 2021/11/21 文件大小:2.5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制图标准.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51 / 53

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计算机辅助制图规范及成果归档数据标准
(NJGBBC 03-2005)
南 京 市 规 划 局
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2005年9月
南京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二OO四年二月
目  录
第一章:计算机辅助制图规范
…………………………………………

一、设计标准
…………………………………………

二、支撑系统
…………………………………………
1
三、制图精度
…………………………………………

四、坐标系
…………………………………………

五、地形图
…………………………………………
1
六、图层管理
…………………………………………

七、配套设施标注符号管理
…………………………………………
39
八、城市规划用地汇总表格式
…………………………………………
33
九、城市建设用地平衡表格式
…………………………………………
33
十、文字标注
…………………………………………
35
十一、图形规则
…………………………………………
35
十二、图纸版式
…………………………………………
37
十三、出图设置
…………………………………………
37
第二章:规划成果数据归档标准
…………………………………………
38
一、文件存储标准
…………………………………………
38
二、图纸数据归档标准
…………………………………………
40
1 / 54
第一章:计算机辅助制图规范
一、设计标准
计算机辅助城市规划设计,应遵循下列标准与办法: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1991年9月3日);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1995年6月8日);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
《城市规划制图标准》(CJJ/T97-2003);
《南京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2005年)
《南京新建地区公共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2005年)
二、支撑系统
硬件要求:Pentium450及其以上等价处理器;内存64MB以上。
软件平台:Windows2000及其以上;AutoCAD R14及其以上;Microsoft Office 2000及其以上。
三、制图精度
以米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
四、坐标系
采用南京92地方坐标系统;
1 / 54
坐标系应为世界坐标系(WORLD坐标系),基于坐标系的所有成果数据采用模型空间;
禁止对坐标系和成果数据进行旋转、平移、缩放。
五、地形图
地形图单位: 1个单位代表1米;
采用地形图中坐标网定位,市域地形应与总图对应;
同一图纸内引用相同比例的地形图,颜色采用252号色。
六、图层管理
⑴ 0层除作为插入块的基准层外不能存放任何数据;避免块的多层嵌套,除地形图外不使用外部引用(xref);
⑵ 图例内填充色与图层应保证一一对应;
⑶ 同一图层必须采用统一的名称、实体类型、线型、色彩;
⑷ 设定统一的图层命名标准:
序号 + 英文代码 + 中文注释
其中,序号采用两位数字;
用地图层英文代码用用地性质代码表示;用地性质代码根据《南京市城市用地分类和代码标准》的大类、中类、小类(含小小类)进行分类和表达。
建筑图层英文代码采用两位英文字母表示。在建筑高度中,低层建筑代码用“BL”表示,多层建筑代码用“BM”表示,高层建筑代码用“BH”表示;建筑质量代码用“BQ”表示;建筑风貌代码用“BV”表示;建筑更新与保护代码用“BR”表示,建筑注记代码用“BZ”
2 / 54
表示。
城市设计引导中高度分区图层的英文代码用“H”表示,特色意图区图层的英文代码用“SP”表示。
六线、市政图层的英文代码用所属用地性质代码表示。
中文注释以汉语拼音为序。
例如,“02C2商贸”代表商业金融用地边界,“07G1公共”代表公共绿地用地边界,“13BL低层”代表低层建筑边界,“06S1红线”代表道路红线,“08U12电力线”代表电力线。
用地类图层具体设计标准参见表1-1:南京城市规划编制图层规定
建筑类图层具体设计标准参见表1-2:南京城市建筑编制图层规定
城市设计类图层具体设计标准参见表1-3:南京城市设计引导编制图层规定
六线类图层具体设计标准参见表1-4:南京城市六线编制图层规定
市政类图层具体设计标准参见表1-5:南京城市市政编制图层规定
⑸ 报审成果数据时应清除垃圾图层;
3 / 54
表1-1: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