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唐人街-后殖民语境中的.doc

格式:doc   大小:14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唐人街-后殖民语境中的.doc

上传人:燕燕盛会 2021/11/23 文件大小:1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唐人街-后殖民语境中的.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唐人街:后殖民语境中的
华兹华斯在他的长诗《序曲》第七卷“寄居伦敦”里写道:“伦敦这样的大都会/熙熙攘攘的街头/如此寻常的我/在人群中踽踽独行/那一种感觉是/穿梭经过你的每一个面孔/它都是一个谜”。
的确,在川流不息的伦敦,不仅是面对金发碧眼的鬼佬,即使看着这唐人街的无数亚裔面孔,或许仍旧会疏离感不减。钟宜霖的新书《唐人街》(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5年1月版)就是勾勒了这么一群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中国人生活画卷。他们因为完全不同的身份背景和缘由偷渡来到英国圆梦,但不会英文,甚至有些还不会普通话。福柯最有力的二元论,知识就是权力。在国外,他们没有最基础的知识――语言,也就等于没有了发言权。于是,这些本来就是属于在英国“黑”下来的非法移民,加上不会英语,几乎等于在各种维度的集体失声,成为精英的相反面,真正的属下(Subaltern)阶层。
现实里这一群人,成了历史夹缝里的失声者,甚至失踪者。一面他们活在后殖民话语下,自甘卑贱与沉默,自我认同为“他者”的一种已自我内化的东方主义思想中;一方面,由于共同的中国人出生和都说中文的原因,他们也有了自己想象的共同体――唐人街。这并不是真正的在伦敦市中心那条充满了美食的唐人街,而是伦敦北部的一块中国人住宅区,中国人张来包下一套印度人的房子,转手做起了二房东,赚起了那些不会英语的中国人的钱,在这套小小的房子中,凑合着,挤着住着,竟然塞了十二三个人,他们来自不同的背景和职业,共在一个屋檐下,共用厨房和卫生间,形成了一个微缩的中国人社会,而不断的有房客搬走和新的房客搬进,自然的扩展了故事的外延。作者以第一人称内部视角的“我”切入,作为刚刚结课,搬来伦敦写毕业论文的留学生,她的眼睛看到的,没有世俗的惯性和富贵贫贱的势利,而是一种亲切而信任的凝视,凝视着这些作为她邻居,共处一室的中国人们的日常。
这里作者没有传统的宏大叙事空洞,而是用一种后现代碎片化的方式来架构了这部长篇小说,给每一个小人物一个章节,几乎是按“我”认识他们的顺序,每一章节有叙述的重点,也有旁涉的其他人物关系,就像聚光灯依次打在每一个人的脸上,可我们已然在觥筹阴影中得到了人群暗处的关系和秘密,通过他们每一个人自己的语言展示了他们自己真实的生活和情感,信息量在前后的章节中一点点的叠加,符合了我们正常的认知方式,而不是超出叙述视角急于讲述,先入为主的喷涌而出,可见作者成熟的叙述火候与克制功力,这恰好也是英美创意写作中提倡的“展示,而不是讲述”的写作理念。当我们依次读完这一个一个光怪陆离,精彩迭起的人物故事之后,像清明上河图一样,这些鲜活的人们,在脑海里面就映画成了完整的“唐人街”。城市研究学者凯文林奇曾说,城市,不仅应该是自身存在的事物,更应理解为市民所感受到的城市,中心是在于人,人认知城市的形象凝聚成一种形态,叫做城市印象。而个人印象叠加成了集体印象,某种程度上就会变成城市想象。所以是春生,是张来,是阿琦,这一群人,他们的生活,组成了看不见的城市,想象的唐人街。而又是钟宜霖的故事,将这些城市边缘秘密的胶卷,冲洗成了可感的相片。
通过努力,这些非法移民他们的身份,也可以逐步改变。斯图亚特霍尔说过,“身份的形成是一种不断的调整,不断的定位的过程”。这一点,我们在老尉夫妇的故事里看得很明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