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辛弃疾( - ),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 中年名所居曰稼轩,因此自号“稼轩居士”。汉族,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辛弃疾存词 600 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博山寺? 博山寺,又名能仁寺。位于江西省广丰县洋口镇博山村,广丰县城西去 15 公里。始建于唐同光年间( 923 年— 925 年),明隆庆间毁于火,万历间重建,天启元年( 1621 )建成大殿、藏经阁、法堂、禅堂等 12 栋 24 厅,铸成大铜佛、铜香炉、铜钟多件,最著名的是 11 口铜钟,据说用了3万6 千斤赤宝铜。自明始,博山寺一直是江南名刹,晚明时曾誉为“天下第二丛林”,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晚年闲居时,在博山建“稼轩书舍”,读书于此,吟咏颇多,写词十多阕。博山寺侧有辛弃疾读书处,今存遗址。?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 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本词背景?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朗读课文译文?【注释】①丑奴儿:即《采桑子》。②层楼:高楼。?【译文】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 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 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 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 只好说道好个清凉的秋天呀! ?整体感悟?词的上片写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人世艰辛,喜欢登上高楼,赏玩景致,本来没有愁苦可言,但为赋新词强说愁,只好装出一副斯文的样子。?词的下片笔锋一转,写出历尽沧桑,饱尝愁苦之后,思想情感的变化,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 有什么作用? ?两个“爱上层楼”各有什么作用? 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有什么作用? 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