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脂质体阿霉素的药代学研究和临床优势
目录
多美素结构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多美素对比传统阿霉素 临床优势
多美素与竞品 差异化优势
多美素在临床中 关键争议与探讨
目录
多美素结构及其药代动力学研究
多美素对比传统阿霉素 临床优势
多美素与竞品 差异化优势
多美素在临床中 争议与探讨
优异 药品输送系统(DDS)——脂质体
脂质体含有类似生物膜 结构
关键成份是磷脂, 磷脂分子中磷酸基团含有亲水性, 碳氢链含有非极性
~10um
磷脂
磷脂双分子层
脂质体
粒径
90 nm
多柔比星
聚乙二醇(PEG)
磷脂双分子层
阻止血浆蛋白调理素靠近脂质体
逃避体内单核细胞吞噬系统 捕捉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阿霉素结构
聚乙二醇化修饰 意义
Allen TM. Liposomes: opportunities in drug delivery. Drugs. 1997;54(suppl 4):8-14
Gabizon A. Liposomal anthracyclines. Hematol Oncol Clin North Am. 1994, 8:431-450
Martin FJ. Pegylated liposomal doxorubicin: scientific rationale and preclinical pharmacology. Oncology. 1997;11(suppl 11): 11-20
Amantea MA, Forrest A, Northfelt DW. et al. Population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pegylated-liposomal doxorubicin in patients with AIDs-related Kaposi’s sarcoma. Clin Pharmacol Ther. 1997;61:301-311
普通脂质体多柔比星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多美素)
结构特点
常规脂质体
平均粒径180nm
聚乙二醇表面修饰的脂质体
平均粒径100nm
药代特点
被网状内皮系统摄取
血浆半衰期短
在血液循环中稳定性差
不具有肿瘤组织靶向性
不被网状内皮系统摄取
血浆半衰期长:>55小时
在血液循环中稳定性高,将近98%以脂质体包裹形式存在
具有肿瘤组织靶向性
聚乙二醇化脂质体体内循环路径
脂质体阿霉素在血浆中以脂质体形式存在, 24h后出现曲线分离
EPR效应: 增强 滞留和储纳效应
多美素®能向肿瘤组织靶向性富集
正常血管内皮
肿瘤组织血管内皮
Hashizume et al,Am J Path 156, 1363 ( )
正常血管内皮细胞间隙只有2-8 nm
肿瘤新生血管内皮筛孔400-500 nm
多美素®不轻易进入心脏组织!
静脉注射90 min后, 脂质体阿霉素开始显著在肿瘤组织血管周围富集。
Hashizume et al,Am J Path 156, 1363 ( )
注射后90 min
未注射PLD
刚注射PLD
脂质体阿霉素®能向肿瘤组织靶向性富集
组织分布: 肿瘤组织最高, 其次为肝、肾、脾、心脏、肺等, 在骨髓中分布最少
脂质体阿霉素向肿瘤组织靶向性富集
Hashizume et al,Am J Path 156, 136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