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文言虚词“之”字用法总结归纳.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文言虚词“之”字用法总结归纳.doc

上传人:bjy0415 2021/11/30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文言虚词“之”字用法总结归纳.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文言虚词“之”字用法总结归纳
文言文“之”字用法
学****对象:对文言实词虚词缺乏知识归纳总结的初高中衔接学生
教学目标:
1、了解文字“之”在古代及现代日常生活的运用;
2、掌握“之”字在初高中文言文的用法;
3、学会通过归纳总结文言文一词多义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汉字的演变引出对“之”字有古至今意义及用法的变化。
二、“之”字意义的演变
《说文解字》:“之,出也。象草过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段《注》:“引申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按:之有训为‘此’者。”
三、文言文 之的用法
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中,“之”比较多,用法也较复杂,有作代词用的,也有作助词、动词用的;区分起来也比较费劲。若死记硬背,耗时多而效果不佳。所以在学****中要学会摸索出一套有效的辨析“之”的用法的方法。
  一、“之”作代词用
  “之”作代词的用法在教材中有很多,如下列加点的“之”字:
  1.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名之者谁?山之僧智仙也。(《醉翁亭记》)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4.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6.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分析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之”用在动词的后面,“之”的用法为代词,作它前面动词的宾语。 那么我们来学****一下高中知识: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鸿门宴》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二、“之”作动词用
  请看下面的例子:
  1.吾欲之南海,何如?(《劝学》)
  2.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孟浩然之广陵》)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分析以上例子,我们知道“之”用作动词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动词“之”的后面一般会跟一个地点名词,如例句中的“南海”、“广陵”、“蜀州”、“垄上”;前面有人名或人称代词,如例句中的“吾”、“孟浩然”、“杜少府”,例4中虽没直接出现人名,但很明显是承前省略了陈涉。整个句子合起来应为“某人去某地”的句式。
高中知识:
行不知所之。——《庄子》
  三、“之”作助词用
  “之”作助词的用法比较复杂一些,在初中阶段出现的大致有以下三种:
  1.“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如:①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
  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③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雎》)
  ④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⑤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公输》)
  ⑥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唐雎不辱使命》)
由以上例子分析可知,当“之”后面的一个词是名词(如“趣”、“洲”、“狱”、“意”、“地”)或名词性短语(如“一毛”)时,“之”作结构助词“的”解。
高中: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贾谊《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