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环保制度.docx

格式:docx   大小:442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环保制度.docx

上传人:hqqs10 2021/12/1 文件大小:44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环保制度.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环保制度
环境保护管理制度

为保护施工铁路沿线土地资源、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特制定本办法。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铁路施工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针对项目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特点,严格执行有关环保、水保政策和法规,落实设计文件要求及施工投标承诺的环保、水保措施,对工程所在地生态环境实施积极性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风景名胜区保护。风景名胜区内的施工要制定相专项施组方案,设置醒目的标示牌、边界线,严格限制施工人员的活动范围、机械作业范围以及走行路线;施工临时设施布局紧凑,材料堆放整齐、场地整洁,道路平整,与景区景观相协调;严禁随意铲除植被和林木。
植被保护。对合同规定的施工限界内的植物、草皮、树木等,施工不需破坏的做到尽力维护原状,砍伐树木和其它经济植物时,事先征得所有者同意和业主的批示,必要时采取迁移保护;对施工界外的植被严禁损伤。必须铲除的永久构筑物处草皮和地表土,集中存放,用于地表或坡面防护。
野生动物保护。不得追赶或惊吓野生动物;严禁施工人员伤残、猎杀野生动物,违者追究法律责任;禁止污水遍地排放,霉变食物四处抛洒,造成野生动物中毒死亡;如野生动物发生意外时,给予必要的救助并及时通知相关动物保护机构。
对施工废弃物和生活垃圾须集中运至指定垃圾处理场进行处理,严防逸散,对动植物造成损害、污染。
在施工现场和生活区设置足够的临时卫生设施,经常进行卫生清理;同时生活区周围铺植草皮,种植花草、树木,美化生活环境,防止风蚀或沙化。

在设计核准的用地界和相关单位批准的临时用地范围内开展施工作业活动时,绝不随意开挖、碾压界外土地。合理规划施工便道,尽量减少便道数量。
临时工程挖填施工,采用挖掘机按先内侧后外侧顺序开挖,严禁土块顺坡滚落临近沟谷或河道;高填方段均砌筑坡脚挡墙;边坡必要时进行绿化;生产、生活房屋的四周设通畅的排水系统,并对空地进行绿化,混凝土拌合站、料场、料库采用混凝土进行场地硬化,临时工程的清表土统一规划存放地并设置保护措施,以减少水土流失。
永久用地范围内的裸露地表按设计要求采取工程措施覆盖,防止水土流失。
取土场和临时工程用地尽量选择在植被稀少地段或基岩出露的平缓山坡,临时用地使用完后必须按要求尽快恢复。
根据工程施工进展,及早安排施作防护工程、排水工程和裸露地表的植被覆盖。
弃碴场使用前必须先按设计要求对坡脚进行防护,并做好排水设施,做到先护后用。不再使用的弃碴场碴顶进行平整,并按设计要求及时恢复。

施工废水按设计及有关要求进行处理达标后排放。施工营地的生活污水经生化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入附件排水系统,不得在营地附近形成新的积水洼地。
施工中加强生产管理,保证设备完好率,防止跑冒滴漏,杜绝人为排放污水污染。
施工废油,尽量回收利用,或采用隔油池过滤等有效措施加以处理,不超标排放,污染周围水环境。
陆上钻孔桩施工排出的泥浆,必须采取沉淀、过滤处理,达标后排放,或将泥浆封闭弃往指定碴场。
临时工程设施修建时不得切割、阻挡地表径流的排泄,对天然形成的排水系统加以保护,不得随意改变,必要时修建临时水渠、水沟、水管等,不允许在临时工程附近形成新的积水洼地。

在设备选型时选择低污染型设备,并安装空气污染控制系统。使用的运输、装卸、挖掘等施工机械要确保工况状态良好,并使用清洁燃料,保证其尾气达标排放。
在运输水泥、砂石料等易飞扬物料时用蓬布苫盖严密,装量适中,不得超限运输。
配备专用洒水车,对施工现场和运输道路经常进行洒水湿润,减少扬尘。
对汽油等易挥发品的密闭存放,并尽量缩短开启时间。
在有粉尘的环境中作业,除洒水外,作业人员配备劳保防护用品。

对使用的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安装消声器并加强维修保养,降低噪音。
机械车辆途经施工生活营地或居住场所时减速慢行,不鸣喇叭。
在比较固定的机械设备附近,对附近居住场所或居民区有影响时,宜修建临时隔音屏障,减少噪音传播。
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尽量降低夜间车辆出入频率,夜间施工不得安排噪音很大的机械。在居民区,因生产工艺上要求必须连续作业或者特殊需要,经批准后方可进行夜间施工。
适当控制机械布置密度,条件允许时拉开一定距离,避免机械过于集中形成噪音叠加。
对钢筋加工、混凝土拌合、构件预制等场地选择时,尽量远离居住区。
合理安排施工人员在高噪音区和低噪音区的作业时间,并配备所需劳保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