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8
文档名称:

科技创新大赛.docx

格式:docx   大小:1,741KB   页数:3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科技创新大赛.docx

上传人:桂兰花 2021/12/1 文件大小:1.70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科技创新大赛.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科技创新大赛
内建院团发[2011]4号
关于开展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的
通 知
各二级院团总支:
“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每两年举办一届,自1989年第一届“挑战杯”举办以来,“挑战杯”竞赛规模发展到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全国1000多所高校,高校参与面达70%以上,已成为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领域中层次最高、规模最大、参赛范围最广的群众性赛事,是当代大学生展现课外学术科技成果和综合素质的重要舞台,是国内各个大学展示教学科研能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窗口。
到目前为止,“挑战杯”中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已经成功举办了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竞赛将于2011年6月举行。
为引导和激励我院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我院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我院决定举办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第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
竞赛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一、活动主题
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二、竞赛时间
2011年3月—2011年6月
三、参赛要求
凡2011年7月1日前在校的、经我院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大学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1、参赛作品必须是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2、参赛作品须经本人或集体报名,有至少一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老师(或教研组)推荐。
3、凡报名个人作品的,报名者必须承担报名作品60%以上的工作,作品上的署名作者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也是学生且不得超过2人;凡作者超过3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3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以集体作品形式报名。集体作品作者必须全为学生,且不超过5人。每位报名者报名参赛的作品不得超过3件。
4、各二级院从学生班团抓起,层层选拔后以各二级院的名义推荐参加全院竞赛;参赛团队成员可以来自两个以上(包括两个)的二级院。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在不同的赛段,团队成员可做适当调整。
5、本届竞赛于2011年3月17日正式启动并进行宣传。作品申报以二级院为单位由团总支负责,各二级院按有关要求组织接收、审核本单位的各类参赛作品,并组织本院评审委员会对作品进行评审、选拔,推荐优秀作品参加学院级比赛。
四、奖励办法
1、由评审委员会评定,以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为基本评判标准,分别评出一等、二等、三等奖。
2、对于参加全区、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作品的作者、指导老师、所在二级院将按照:《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及创业计划竞赛奖励办法(修订)》(内建院团发[2008]25号)文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五、组织领导: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第二届“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组织委员会由院党委组织部、宣传部、院团委、教务处、学工处、各二级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有关部门组成,负责组织、领导工作。办公室设在院团委,负责日常具体工作。
联系人:李霞
电 话:0471—6604014
六、宣传推广:
结合学校实际,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利用网站、橱窗、展板等形式开展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第二届“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宣传推广活动,努力形成关注、关心和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大对“挑战杯”品牌活动的统一宣传,不断扩大“挑战杯”竞赛活动在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
七、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大力宣传
希望各二级院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结合本学院实际情况,制定详细活动方案。同时要大力宣传和广泛动员,使更多的同学了解并参与到活动中来,并以此为契机,对广大同学进行科技创新教育,推动竞赛的顺利开展;要积极联合学院和社会有关方面,为学生参加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创造条件。
2.建章立制,把握导向
各二级院要做好机制建设。要成立活动组织机构,组建高素质的指导教师队伍,对竞赛者进行培训和指导,力求作品的高起点、高层次、高品位,提供必要的人员和经费支持;鼓励组建跨院、跨学科、跨年级的竞赛团队,以选拔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