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8
文档名称:

网络电信诈骗分析调研报告.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8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网络电信诈骗分析调研报告.doc

上传人:读书百遍 2021/12/4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网络电信诈骗分析调研报告.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网络电信诈骗分析调研报告
近年来,借助电信技术手段进行诈骗犯罪案件呈上升态势,诈骗手段层出不穷,诈骗金额越来越大,社会影响越来越恶劣,给社会稳定和人民财产安全导致严重威胁。关于部门高度注重,采用了一系列办法对电信诈骗犯罪进行了重点防治和打击,但是电信诈骗现象并未得到有效抑制,案件时有发生,因而,如何防范、打击电信诈骗已成为政法机关一种重点和难点课题。
一、电信诈骗特点
(一)诈骗手段多样化近期犯罪分子以电话为平台实行诈骗形式各种各样,手段也日益翻新。依照咱们所办理案件及媒体有关报道来分析,犯罪分子重要通过如下方式进行诈骗:一是假冒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诈骗;二是冒充电信等关于职能部门工作人员,以电信欠费、送话费、送奖品为由进行诈骗;三是冒充被害人亲属、朋友:编造生急病、发生车祸等意外急需用钱,或称被害人家人被绑架索要赎金为名等事由骗取被害人财物;四是冒充银行工作人员,假称被害人银联卡在某地刷卡消费为名,诱骗被害人转帐实行诈骗等。
(二)集团作案组织化该类案件单打独斗少,组织化限度高,犯罪分子以诈骗为常业,有固定诈骗窝点,作案时分工明确、组织严密,且大都使用假名,呈现明显集团化、职业化特点。
(三)作案技术科技化犯罪分子一方面通过关于手段套取到被害人家庭固定电话开户资料后,再运用高科技手段使被害人电话来电显示出拨打过来电话的确是110或12315或电信10000或等常用业务电话,或是被害人熟悉亲友电话,使被害人相信对方的确是公安、工商或是电信和移动公司工作人员或是自己亲友,从而放松警惕。作案手段涉及计算机黑客、网络电话、U盾转帐等技术,并运用了心理学有关知识控制了被害人心理后,远程掌控其行为,致使其上当被骗。
(四)作案手段隐蔽化犯罪分子往往只通过电话或短信方式与被害人进行联系,从不直接和被害人会面,电信诈骗组织者几乎从来不抛头露面,虽然到银行提取或转移诈骗所得款项也从不出面,而是指使手下人或是以较高报酬雇请不明真相群众去进行转移赃款活动,使侦查机关虽然找到有关线索也很难精确进行抓捕。
(五)社会危害激烈化该类案件诈骗范畴广,诈骗数额大,动辄就是几十上百万,使受害人蒙受巨大财产损失,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相对于普通诈骗中“一对一”或者“一对多”诈骗,电信诈骗体现出来是面对整个电话顾客或者特定户群体诈骗,其诈骗行为实行并不是特意针对特定对象,而是广泛散布诈骗信息,等待受害者上钩。这种方式带来后果,往往是大批电话顾客上当被骗,涉案数额往往很大,其对社会危害极其严重。
二、电信诈骗定性分析
从电信诈骗诈骗手段来看,重要是触犯了两个罪名。第一种罪名是普通诈骗罪,也就是《刑法》第266条,第二个罪名是招摇撞骗罪,也就是《刑法》第279条。诈骗罪,“是指以不法所有为目,使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办法,骗取数额较大公私财产行为。”①从电信诈骗行为方式来看,犯罪分子都是采用了虚构事实手段,使被害人自愿将财产交付(重要是以转帐方式)于犯罪人,从而达到非法占有目,其行为符合诈骗罪构成要件。招摇撞骗罪,“是指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行招摇撞骗,以谋取非法利益行为”。本罪客观方面体现为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涉及军人)身份进行欺诈活动,从而谋取非法利益。其主观方面体现为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不具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身份,却故意假冒该身份。那么对于这种行为该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