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政府投资项目效益审计
南京审计学院陈思维
2007年11月
一、客观基础和背景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客观基础
1、公共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和社会公众的
资源。
(1)广义公共资源包括:土地、森林、矿山、
海洋、环境、物种等;
(2)狭义公共资源包括:国有资产、财政资金等。
在国外,政府绩效审计已经涉及广义的公共资源;
在我国,受到法律环境的限制,效益审计暂时
只涉及狭义的公共资源。
(一)客观基础
2、公共资源责任的形成
所有权:国家和民选立法
公共社会公众机构
资源承担公共
资源责任
管理、使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
支配权:
(一)客观基础
3、检查公共责任是政府绩效审计的客观基础
(1)由审计机关代表公共资源所有者,对使用
、管理、支配者公共资源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
检查;
(2)检查公共责任是现代国家审计的本质;
(3)有利于降低交易成本。
(4)公共资源的所有者需要通过审计获得政府、
事业单位公共资源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用于进行
财政支出方面的决策。
(二)背景
1、国外绩效审计的产生发展
(1)二战后财政支出和纳税规模扩大;
(2)政府预算制度改革
由传统的资金规模预算改为零基预算:
——项目(机构)的资金预算
——支出项目的法定目标(机构的管理目标);
(3)公众民主意识(公共责任观念)的增强
——杨时展的“三阶段论”;
(4)各国政治体制不同,尤其是国家审计法律
地位不同,导致绩效审计发展不平衡;
(二)背景
(5)议会和政府的不同态度;
(6)1986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悉尼会议
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2、我国开展效益审计的背景
(1)《审计法》规定财政、财务收支的效益性
审计是我国审计机关的法定职责;
(2)我国审计机关的法律地位使我国开展绩效
审计落后于发达国家;
——90年代初的“两个延伸”
二、效益审计的理论结构(一)绩效审计的定义
(1)一组同义词:国外流行的叫法
——“货币价值审计”(Value for Money)
——绩效审计(Performance Auditing )
——prehensive Auditing )
(2)1986年悉尼会议上对绩效审计提出的定义:
“对公营部门管理的经济、效率、效果性的评价”
(3)我国的效益审计可定义为:由国家审计机关
对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以及它们所管理、实施的
预算支出项目的经济、效率和效果性进行独立监督
和评价的活动。
(二)绩效审计的对象
审计对象客体
——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统称机构)
是公共资源的使用、管理、支配者;
预期目标为管理目标或法定职责。
——预算支出项目和投资项目(统称项目)
被审单位为项目的管理部门和实施单位;
预期目标为项目的法定目标;
例如:退耕还林(还草)项目的法定目标
是在规定期间内完成退耕的面积和质量标准。
(三)审计的主体和目的
1、审计主体:国家审计机关
在国外也有委托或聘用职业中介组织的做法。
2、审计目的:
——直接目的:经济、效率、效果性
——最终目的:检查公共资源责任,加强人大的
立法监督;
——最终目的:促使公共资源利用效益提高。
(四)审计范围
1、对预算支出项目审计的审计范围
(1)项目的预期目标的实现程度
法律文件规定的法定目标
(零基预算)
预算支出的可行性研究设计的目标
预期目标专家推荐的目标
决策文件规定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