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永和豆浆的商业模式上世纪 90 年代末,当“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登陆中国并迅速以超过千家店面的规模赢得中国市场时, 永和豆浆开始现身祖国大陆市场,向“洋快餐”发起挑战, 并致力于打造全球中式餐点连锁第一品牌。目前,永和豆浆在祖国大陆的店面总数已经达到 150 余家,其中包括 15 家直营店和 130 余家加盟连锁店。 2005 年, 这些店的总营业额达到 4 亿元。永和豆浆的成功, 为中式快餐的连锁经营提供了经验。定位中式快餐纵观麦当劳、肯德基等成功企业,连锁经营要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而品牌背后是一个立得住的产品。开展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为企业产品准确定位,是建立连锁品牌的基础。在进入市场之初, 连锁企业首先要开展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 以便为企业选择一个独特的市场位置。此位置:(1) 能使自己与竞争对手有明显区别;(2) 构成一定的进入壁垒;(3) 能为自己提供超过竞争者的相对优势。永和豆浆的推出, 是公司进行深入调研和反复尝试的结果。正如公司总经理林建雄所说, 要做这个品牌并不是我们突发奇想, 其实是符合了永和豆浆一贯倡导的健康饮食, 把豆浆产品产业化, 然后再作延伸的战略构想。永和豆浆的渊源要追溯到上个世纪 50 年代初期。当时, 一群祖籍大陆远离家乡的退役老兵追于生计,聚集在台北与永和间的永和中正桥畔,搭起经营快餐早点的小棚,磨豆浆、烤烧饼、炸油条,渐渐形成了一片供应早点的摊铺。因为这些老兵手艺地道, 磨出的豆浆新鲜营养香浓可口, 做出的烧饼油条色泽金黄松软酥脆, 以致以豆浆为代表的永和地区的各种小吃店声名远播, 传遍全岛。至今, 在台湾还有四海豆浆、世界豆浆等源自永和老兵的豆浆店。然而, 由于这些传统小吃全部都是手工作坊式生产, 随着老兵们的相继离去, 后来的产品常常出现名不副实的现象, 虽然岛内各地自称源自永和地区的早餐店越开越多, 但永和豆浆的影响已日渐式微, 在人们的印象里, 永和豆浆已与街头巷尾的豆浆摊贩毫无二致。像同时代的许多人一样,创始人林炳生是从小喝着永和老兵的豆浆、吃着永和老兵的烧饼油条长大的,对它们的日益消退尤为惋惜。“一定要重振永和豆浆的盛名,让祖国的传统美食发扬光大!”于是,林炳生决心以工厂化作业方式让豆浆的质量有保证,用品牌来经营这一产品! 为区别于市面上五花八门打着各种招牌的豆浆产品,真正重焕永和老兵豆浆的声名,林炳生决定以“永和”为品牌来经营他的豆浆事业。因为,“永和”两个字不仅是他重振永和老兵豆浆、发扬传统小吃的初衷, 也代表着中国人向往安居乐业、幸福美满的朴素心愿。 1985 年, 林炳生在台湾取得“永和”豆浆类商品的注册商标, 同年设立食品厂成立弘奇公司, 开始机械化批量生产各种浓缩的、袋装的、罐装的“永和”豆浆。渐渐地, 由半自动化生产到全自动化生产, 生产数量逐日上升。每天早晨弘奇公司的货车都按时把豆浆送到全岛各处豆浆店、学校、超市、便利店、卖场。永和豆浆在台湾家喻户晓, 恢复了它往日的神采。然而, 林炳生没有停止他的追求, 他又把目光投向了国际市场。在随后的几年里, 永和豆浆陆续打人日本、美国、加拿大、泰国等 20 余个国家和地区并广受欢迎,发展成为国际品牌。至此, 永和豆浆作为弘奇公司的品牌事业, 已逐渐超脱当初永和老兵的街头小店, 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食的代名词,在世界各地发扬光大。在开拓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