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低质量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授权对经济秩序的影响
 
 
刘松元
【摘  要】目前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案件中,出现了众多在地方政府广义补贴政策刺激下的编造案件。根据专利审查的实践和基本的理论分析,在本文中认为:对此类案件的授权必然会带来对有限行政资源和行政能力的负面影响,并且,其授权后的过程会进一步对经济秩序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实用新型;低质量;行政资源;经济秩序
专利法对于我国而言是一个舶来的概念,改革开放前,我国的国内市场经济层高度发达,但与海外市场缺乏必要的交流,对于快速工业化的背景下出现的问题,尚未得到足够的研究分析。
中国产业发展状态以及禀赋特征为:具有相对完备的工业制造体系,但以基础制造业产品为主。而实用新型专利的授权条件和审查方式决定了其对基础制造
业具有更为现实的价值。但当前实用新型专利中存在着大量低质量申请,本文中,我们将此类总体而言几乎没有发明高度,其主要通过抄袭或拼凑现有专利材料、根据现有技术部件编造技术方案或缺乏基本科学素养的申请人编造方案申请形成的申请定义为本文所要研究的低质量申请。
由于低质量专利的集中爆发现象是中国特殊政策以及特殊经济发展时期的产物,在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中,对于低质量专利的研究方面数目并不多。
国外文献中,仅在Gaetan de Rassenfosse等人基于旁观视角认为,中国与美国的专利审查机构对创造性的审查标准最为宽松,但上述仅涉及到实审阶段对创造性的审查标准上,并不涉及实用新型专利的低质量申请。而东京大学的Jianwei Dang,Kazuyuki Motohashi等人则指出,中国专利申请中出现的低质量问题,与补贴政策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在其分析中,只论述了这一现象的来源,并没有涉及对其后果的分析。
而在国内相关研究中,根据张杰等人发现政府的补贴政策虽然对专利申请的质量造成了抑制,但并没有对授权质量发生明显的负面效应;更多的国内研究着眼于对低质量专利的应对措施,如张米尔等人提出可以通过量化维持时间和维持费的方式对低质量专利进行识别,邓微泽等人则对专利授权前的审查过程中如何识别和拦截低质量专利进行了相关论述,常旭华等人则从制度角度出发,涉及了高校的专利政策对教师申请低质量专利的影响。但上述文献的研究角度依然集中于对低质量申请的发现和应对过程,但对于低质量申请授权后其社会意义,特别是聚焦于实用新型专利这一特定类型的专利的低质量申请授权后的社会意义,仍然鲜有涉及。
根据我国专利法立法宗旨,或者说专利权语境下的“正义”在于通过给予专利权人一定的独占权,使其生产活动在合法优势中形成良性循环,进而提升生产效率和增加社会福祉。也就是说通过分配上的暂时的倾斜,鼓励和促进经济过程中对生产效率的提升。
由于专利制度流程中所有参与者均不涉及直接的生产活动,而是参与制造业利润的分配与生产效率的制度促进。而低质量的专利申请会产生相应的行政成本,并对其行政体系的资源、社会资源均会产生浪费。
根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我们可以清楚认识到,上述低质量案件出现的一个重要激励在于地方政府的刺激性政策。在2013年至2019年,各个省市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将专利授权的数量列为政府工作中少数可以量化执行并受到重视的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