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废话诗的前世今生.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废话诗的前世今生.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7/24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废话诗的前世今生.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废话诗”的前世今生合肥市庐东学校叶维取先让我们来“欣赏”一首诗。“天上的白云真白啊/ 真的,很白很白/ 非常白/ 非常非常十分白/ 极其白/ 贼白/ 简直白死了/啊——”这也叫诗吗?这确实是诗,而且还是一首名诗。这是 1978 年出生的先锋诗人、小说家、影像作者乌青(原名郑功宇)最近在网络上非常火爆非常流行的几首通篇废话诗中的一首,名字叫《对白云的赞美》。原本名不见经传的诗人借此一夜名声大噪,有网友惊呼“梨花体”教主赵丽华有传人了(赵也用微博隆重推荐和力挺乌青),并将其命名为“废话体”或“废话诗”,毁誉褒贬都各有拥趸。毁之者说: “乌青,如果你的作品也叫诗,那么我们身边所有形式的语言和文字都是诗,我们梦中的呓语、吃饭的咀嚼都是诗,狗的吠声、牛的鼾声都是诗。如果拼凑几句废话就能成为诗人,那么古今中外的诗人只好说自己是蠢材了。读你的诗,还不如打开电视看广告。”誉之者如当代诗人周亚平则说:“乌青让诗回到渺小中来,让我们自己也回到渺小中来,没什么不好。”诗人渔舟说:“虽然大家都说他讲废话,但能把废话写出感情,而且诗人本人认为他在写诗,那么这就是诗了。”其实考诸历史,“废话诗”并不始之今日,赵丽华、乌青也并非始作蛹者或是原创者,而是古已有之,且中外皆然。先来看中国古代的。据传,古代有两位秀才进京赶考,在一座大石山前相遇,一番交谈,大为投机,相见恨晚。谈着谈着便诗兴大发,于是以大石山为题,互为唱和。其中一位这样写道:“前面有座大石山,上面细来下面粗。如果把它倒过来,下面细来上面粗。”另一位则和道:“远看石山大,近看大石山。果然石山大,果然大石山。”两人和诗之后,抱头大哭,说我俩太聪明了,聪明人早死,不考了,回家等死去吧!这个故事可能是“废话诗”的最早滥觞,其中两位秀才也可能是最早的废话诗人。后来便陆续有诗人开始创作“废话诗”,其中不乏有著名的大诗人,如唐朝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等名句,可以说是口语大白话入诗的典范。甚至连乾隆皇帝都有一首非常著名的废话诗《咏雪》流传于世:“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花丛皆不见。”还有如“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都是典型的“废话诗”。再来看看外国的两位。一位是美国家庭妇女诗人亦称隐士诗人艾米莉狄金森(1830 年—1886 年)。她生前写过一千七百多首令人耳目一新的短诗,诗风独特,以文字细腻、观察敏锐、意象突出著称,死后名声大噪。如她的这首《我从未看过荒原》就写得直白、简短:我从未看过荒原--/我从未看过海洋--/ 可我知道石楠的容貌/和狂涛巨浪。/ 我从未与上帝交谈/ 也不曾拜访过天堂--/ 可我好像已通过检查/ 一定会到那个地方。曾有人爆出赵丽华的诗歌手法其实就是抄袭自艾米莉狄金森的。对此,赵丽华予以否认。但也承认曾受过艾米莉狄金森的影响并喜欢她的诗歌。另一位也是来自美国的当代著名短篇小说家、诗人雷蒙德· 卡佛(1938 年—1988 年) 。他的诗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 “用普通但准确的语言,去写普通的事物,并赋予这些普通的事物,以广阔而惊人的力量,这是可以做到的。写一句表面上看起来无伤大雅的寒暄,并随之传递给读者冷彻骨髓的寒意,这是可以做到的。”比如这首名为《蛛网》的诗就颇能代表卡佛的“废话体”风格: 几分钟之前,我走上房子的/ 露台。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