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土壤地理学实验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土壤样品( 简称土样) 的采集与处理,是土壤分析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分析结果的正确与否。因此必须按正确的方法采集和处理土样,以便获得符合实际的分析结果。一、土样的采集分析某一土壤或土层,只能抽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少部份土壤,这就是土样。采样的基本要求是使土样具有代表性,即能代表所研究的土壤总体。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可有不同的采样方法。为了解土壤肥力情况,一般采用混合土样,即在一采样地块上多点采土, 混合均匀后取出一部份,以减少土壤差异,提高土样的代表性。 1、采样点的选择选择有代表性的采样点,应考虑地形基本一致,近期施肥耕作措施、植物生长表现基本相同。采样点 5—20个,“S”型。其分布应尽量照顾到土壤的全面情况,不可太集中,应避开路边、地角和堆积过肥料的地方。将各采样点土样集中一起混合均匀,按需要量装入袋中带回。 ,因此应根据不同的目的确定适宜的采样时间。一般在秋季采样能更好地反映土壤对养分的需求程度,因而建议在定期采样时在一年一熟的农田的采样期放在前茬作物收获后和后茬作物种植前为宜,一年多熟农田放在一年作物收获后。不少情况下均以放在秋季为宜。当然,只需采一次样时,则应根据需要和目的确定采样时间。在进行大田长期定位试验的情况下,为了便于比较,每年的采样时间应固定。 1 公斤左右的土样即够化学物理分析之用,采集的土样如果太多,可用四分法淘汰。四分法的方法是:将采集的土样弄碎,除去石砾和根、叶、虫体,并充分混匀铺成正方形,划对角线分成四份,淘汰对角两分,再把留下的部份合在一起,即为平均土样,如果所得土样仍嫌太多,可再用四分法处理, 直到留下的土样达到所需数量(1 公斤) ,将保留的平均土样装入干净布袋或塑料袋内,并附上标签。 ,除田间水分、硝态氮、亚铁等需用新鲜土样测定外,一般分析项目都用风干土样。方法是将新鲜湿土样平铺于干净的纸上,弄成碎块, 摊成薄层(厚约 2厘米),放在室内阴凉通风处自行干燥。切忌阳光直接暴晒和酸、碱、蒸气以及尘埃等污染。 1、挑出自然风干土样内的植物残体,使土体充分混匀,称取土样约 500 克放在乳钵内研磨。 2、磨细的土壤先用孔径为 1mm (18号筛)的土筛过筛,用作颗粒分析土样, (国际制通过 2mm 筛孔)反复研磨,使< 1mm 的细土全部过筛。粒径> 1mm 的未过筛石砾,称重(计算石砾百分率)后遗弃。 3、将< 1mm 的土样混匀后铺成薄层,划成若干小格,用骨匙从每一方格中取出少量土样,总量约 50克。仔细拣出土样中的植物残体和细根后,将其置于乳钵中反复研磨,使其全部通过孔径 (60号筛)的土筛,然后混合均匀。经处理的土样,分别装入广口瓶,贴上标签。实验二土壤水分的测定--烘干法测定土壤水分是为了了解土壤水分状况,以作为土壤水分管理,如确定灌溉定额的依据。在分析工作中,由于分析结果一般是以烘干土为基础表示的, 也需要测定湿土或风干土的水分含量,以便进行分析结果的换算。 1 、原理:将土样置于 105 ℃± 2℃的烘箱中烘至恒重,即可使其所含水分(包括吸湿水)全部蒸发殆尽以此求算土壤水分含量。在此温度下,有机质一般不致大量分解损失影响测定结果。 2、操作步骤①取干燥铝盒称重为 W 1(克)。②加土样约 5克于铝盒中称重为 W 2(克)。③将铝盒放入烘箱,在105 ℃一110 ℃下烘烤 6小时,一般可达恒重,取出放人干燥器内,冷却 20分钟可称重。必要时,如前法再烘 1小时,取出冷却后称重,两次称重之差不得超过 克,取最低一次计算。注:质地较轻的土壤,烘烤时间可以缩短,即 5—6小时。 3、结果计算同前土壤容重的测定(环刀法) 土壤容量又叫土壤的假比重,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每单位体积土壤的干重,通常用克/厘米 3表示。土壤容重除用来计算土壤总孔隙度外,还可用于估计土壤的松紧和结构状况。(一)方法原理用一定容积的钢制环刀,切割自然状态下的土壤,使土壤恰好充满环刀容积,然后称量并根据土壤自然含水量计算每单位体积的烘干土重即土壤容重。(二)操作步骤 1、在室内先称量环刀(连同底盘、垫底滤纸和顶盖)的重量,环刀容积一般为 100 厘米 3。 2、将已称量的环刀带至田间采样。采样前,将采样点土面铲平,去除环刀两端的盖子,再将环刀(刀口端向下)平稳压入土中,切忌左右摆动,在土柱冒出环刀上端后,用铁铲挖周围土壤,取出充满土壤的环刀,用锋利的削土刀削去环刀两端多余的土壤,使环刀内的土壤体积恰为环刀的容积。在环刀刀口一端垫上滤纸,并盖上底盖,环刀上端盖上顶盖。擦去环刀外的泥土,立即带回室内称重。 3、在紧靠环刀采样处,再采土 10-15 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