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2.doc

格式:doc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2.doc

上传人:yunde113 2014/9/12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2.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马晓红
(一)
从一位民间艺人的辞世想到的……
9月14日风和日丽,我和白庄镇文化站韩德智站长在白庄集镇上匆匆买了些细茶、桂圆、冰糖等东西,兴高采烈地骑着摩托车赶赴循化县道帏乡俄家村韩爱国家,路上我在猜想:这个从未谋面的76岁撒拉族老人必定是一位飘飘白须、红润慈祥的脸庞上反射着颂乃提光芒的一身素洁的健康的穆斯林老人。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我们迈着轻盈的步伐赶到他家时,家人神情凝重地告知我们家父因肝癌于两月前不幸病逝,韩德智站长很疑惑,半年多前我还在白庄集镇上见过逝者,没听说他得什么病啊?怎么说走就走了呢?我们不知所措地与他家人抚慰道别后回到文化站不禁反思起来。如果我们早一些开展拉网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早一些发现韩爱国这样热爱撒拉族民间音乐的老艺人,早一些从他身上搜集撒拉族本土音乐,早一些发现他的病情并给与每年一次免费体检,减免一些他的治疗费用,或许这位掌握着十几种民间音乐曲令、对撒拉族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有一定研究的本土撒拉族老人就不会过早的撒手人寰,他的愕然长逝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遗憾和懊悔
……虽然,笃信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深深懂得一个人的去世不是人为因素可以决定的,但任何一个“赛百布”都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
撒拉族作为祖国大家庭的一员,每个人都有责任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予以抢救保护并发扬光大,但目前令人堪忧的是,传统文化因为现代文明的冲击,年轻人对原生态的东西不感兴趣,中年人漠视它的存在,老年人无所适从。通过我们深入的调查了解,目前全县9个乡镇,除了道帏乡、尕楞乡、文都等藏族乡存续着一定数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外,撒拉族乡镇和积石镇周边民族民间文化流失严重,传承人断代现象比比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任务相当严峻,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根系不稳固,老的传承人随着他们的去世,存活在他身上的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被深埋于地下,与逝者一同消失的无影无踪。目前我县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名,他们以超人的才智、灵性,贮存着、掌握着、承载着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类别的文化传统和精湛的技艺,我县马进明、马光辉、韩占祥、张进锋、仁青加、马建新等传承人就是众多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一生为传承传播民族民间文化孜孜不倦,不求回报,乐于奉献,犹如蜡烛照亮人间,促进了社会文明,为我县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做出了
积极的贡献。对他们我们如果能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他们、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让他们在党和政府阳光雨露般的关怀下,深入研究和挖掘民族的东西,相信他们必定会热泪盈眶,无比自豪的为传承传播本土文化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因为他们有着一颗热爱民族、热爱本土文化的拳拳之心,我们以一颗虔诚保护之心、责任之心为他们保驾护航,才能使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
毋庸置疑,越是民族的东西越是珍贵,在现代信息技术发达、网络电视文化丰富普及的冲击下,“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更显得岌岌可危。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或存在偏差,保护与发展意识较淡薄,我认为,“非遗”传承的路径和根本出路,还是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做好普及抓起,培养年轻一代的传承人,转型驱动才能够做到后继有人,在传承中闪光。同时,应尽快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投入与监管机制,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