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国史纲要.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国史纲要.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7/2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国史纲要.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读书报告作业《中国“封建”社会再认识》——叶文宪/ 聂长顺主编读了这本书后我想到了一个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衣》。这篇文章讲了皇帝爱穿新衣服. 一天来了两个骗子,自称织出的衣服不但漂亮,而且能看出哪些大臣是苯或不称职。为了表示自己聪明,称职大臣都装作看见了。皇帝给了骗子好处, 穿上“衣服”出去了。百姓都夸耀皇帝的新衣,一个孩子的一句话让皇帝明白自己被骗了。而书中所说,我们把秦至清两千年间非封建的君主集权体制说成是“封建”,跟那些大臣明明知道皇帝并没穿衣,但还是装作看见有什么两样? 从初中开始学历史,其中“封建”一词是最常见的,从哪个时期进入封建社会,什么时期是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什么时期封建社会开始衰败,哪个事件开始封建社会被渐渐顶替,这是我那时候关心的。但我从没在乎过封建社会的定义是什么,封建社会的性质是什么。我想中国的教育就败在这里了,说道“封建”的本质老师也不一定能答上来,书上怎么说,老师就那样讲。那时候觉得教科书上的肯定是对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从没质疑过……然而读了这本书后我觉得我们只是暂时被蒙蔽了,我们一直蒙在鼓里,我们所有人在努力自圆其说罢了,有些人是无辜的,但有些人看穿了,但还是没有戳穿。庆幸的是也有不少的人努力想戳穿这这层纱,就像那天真无邪的孩子一样。但这些人的呼声太脆弱了,以致被淹没在了“泛封建”的演说中而未被人注意。就像胡适,他把泛化封建称之为“今日思想界的一大弊病”,他坚决拒绝把他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业绩概括为“与封建社会斗争”。郭沫若也在 1945 《十批判书》书中提到:旧时说夏、殷、周三代为封建制,以别于秦后的郡县制,这是被视为天经地义的历史事实,从来不曾有人怀疑过,也是不容许有人怀疑的。张荫麟等学者只承认“封建时代”仅指西周时代,这是中国的封建。对于封建的争论有五花八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分歧呢?这本书中会找到答案。对于中国,“封建”顾名思义,是封土建设的意思,这是最早的本意。对“封建”的社会功能,从没统一过,但对“封建”的含义却从未偏离本义(封土建设) 指示的方向,所以只有对“封建”的价值之争,而从没有概念分歧之辩。价值之争从何引起的呢?原因在于:时至 19、20世纪之交以降,,接受西学东渐洗礼的新史学以汉语古典词“封建”翻译 feudalism ,“封建”超越以分封为基本内容的政治制度的范域,演变为一个反应世界性历史阶段和社会形态的史学关键词,正是这种史学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到来引起这么大的麻烦。再过几十年,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引进中国后更加严重了,这是由于较注重马克思前期唯物主义观而引起的,而忽略了后期论点。而马克思本人认为不可以将西欧中世纪经历的封建化过程简单的移植到东方来,马克思不用封建制来称谓中国,分封只是表明领主私有土地的来源和途径,并不能完全表现封建制实质。因为中国的社会性质跟马克思定义的封建制的本质有很大差异。马克思在论封建制的时候对于其本质有明确规定规定:首先是指基本生产资料即土地的分封,由此形成领主和贵族的封建土地私有制。东方不存在土地私有制,如果土地不是私有,而是归公共所有,那么任何人都无权对土地进行分封,因而也就不可能存在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在亚洲, 自古以来名义上“莫非王土”实际归公社所有,由社员个人耕种。这就与西欧土地层层分封区别开来。马克思在《摘要》中还论述了封建制的三个不可或缺的基本规定: 一、农奴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