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特殊学生的体育锻炼.doc

格式:doc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特殊学生的体育锻炼.doc

上传人:xgs758698 2016/7/2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特殊学生的体育锻炼.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特殊群体学生指的是由于先天或后天等因素造成生理机能、运动能力出现部分障碍的学生。他们由于自身存在一定程度的运动障碍,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少,运动技能较普通学生差, 心理上本能地对体育运动产生排斥, 容易形成自卑和敏感的性格特点, 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这种现象的存在对高等院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贯宗旨, 要本着因材施教、公平对待的教育原则, 有针对性地对特殊群体学生进行体育课程的再设计, 提供他们力所能及的体育教育, 使其掌握部分运动技能, 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与坚强不屈的人格品质, 进而提高生活质量, 提升社会竞争能力。一、高等院校特殊群体学生体育课程现状 1. 课程设置。特殊体育学科相对于常规体育学具有以下特殊性: 它服务于体育运动能力显著低于同龄正常人平均水平的特殊群体, 授课对象个案化, 多课堂形式, 高度适应性和综合性。长期以来, 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一直沿用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 课程设置基本上以传统的竞技体育项目为主, 目前高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对参与者的身体能力与技术掌握都有一定的要求, 特殊群体学生由于自身运动方面的缺陷很难参与到这些项目当中。目前普通高校针对特殊群体学生可供选择的课程十分有限,较多采用的课程设置形式有以下三种:采用体育保健课等特殊形式的体育课程替换正常的体育课程; 同普通学生一起修体育课, 仅在期末评定上进行一定的区分;实行免修体育课的措施。对特殊群体学生采用有针对性的特殊体育课程符合高校体育课程的发展思路, 但是由于师资配备以及场地器材的限制等原因, 体育保健课更多是从理论上为这部分学生传授一些健身和保健的方法与知识, 缺乏实际的实践与锻炼, 对提高特殊群体学生身体素质所起到的作用十分有限; 与普通学生同等对待的形式在课程设置、授课方式上对特殊群体学生存在较大困难, 虽然在考核过程当中区别对待, 但是很难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 免修体育课程的做法等同于间接剥夺学生的体育权利,不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理念。 2. 授课方式。当前高等院校体育课程仍然普遍沿用分班授课方式, 以教学、课堂、教材为中心, 强调课堂的严密组织, 严格纪律, 统一行动。传统授课方式更多的是注重学生们的共性特点, 统一讲解和练****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特殊群体学生同普通学生在运动能力上有一定差异, 同样的练****手段与方法则忽视了这种差异的存在, 不加甄别的授课方式容易挫伤这部分学生的运动积极性, 滋生对体育课的抵触情绪, 达不到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而特殊群体学生的特殊性, 也为教师对课堂组织、练****安排、运动强度设定等课堂内容的实施增加额外的难度和不确定因素,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实施。 3. 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任课教师对学生综合表现的评定,要求评价方法科学、合理、全面,评价过程客观、公正、严谨,力求对每位学生的表现给予合理的评定。通过技能、素质的考试, 结合学生学****态度、出勤、理论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的表现, 给出相应的分数是普通高校目前普遍采用的课程评价方法。该套评价方法能够较为客观地从态度、能力等多方面对学生体育课程进行评定, 适用于当前高校体育课程的现状。现行的课程评价体系与指标对特殊群体学生并不完全适用。部分高校虽然采用了一定的评定手段对特殊群体学生体育课程进行期末评定, 但均处于起步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