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杂环类杀虫剂
一、有机氯类杀虫剂
有机氯杀虫剂是一类含氯原子的有机合成杀虫剂,也是发现和应用最早的一类人工合成杀虫剂。滴滴涕和六六六是这类杀虫剂的出色代表。但是由于残留等问题,自1970年代以来,滴滴涕、六六六、艾氏剂、狄氏剂等主要有机氯杀虫剂品种相继被禁用,我国也于1983年制止使用滴滴涕和六六六。目前仍在使用的有林丹和硫丹。
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 〕
作用机理—受体学说
滴滴涕及其类似物的毒理作用是在轴突膜上有一个受体,即膜上有一个空隙,滴滴涕分子正好适宜进入这个空隙,引起周围的离子通道改变(主要是钠离子通道),因此改变了钠离子浸透,造成电位差的变化,形成一个延长的振幅增大的负后电位。
1954年由马林斯首先提出,认为昆虫的神经膜是由许多脂肪蛋白质粒组成的,每一个质粒是一个圆柱,因此在排列时质粒间形成空隙,小的分子或离子可在空隙内自由通过。大的分子构造必须与空隙适宜才能出入。根据这一形式,滴滴涕分子适宜于这个空隙(图1-28 )而通过,其苯环及其取代基与受体部位的脂蛋白发生作用,使得膜变形和引起钠离子渗漏而导致神经活动的反常传导。
DDT分子穿入脂肪蛋白质粒空隙
霍兰(G.Holan,1969)对上述受体部位模型加以改进,推广到解释几种滴滴涕类似物的杀虫活性。他合成了一系列与滴滴涕类似的化合物,比较了它们的立体构形与活性关系,发现所有的活性化合物都与滴滴涕的构造相似,都有一个“分子楔〞。在滴滴涕中-CCl3是楔的顶点。-CCl3这个基团在化学性质上并不重要,但它的外形大小非常重要。但凡具有这样大小分子楔的类似化合物都表现有杀虫活性。
这个“分子楔〞的顶点大小与水合钠离子的大小相当,正适宜嵌入神经膜外表的受体位点——脂蛋白的离子通道中,因此使通道开放。楔的基部在滴滴涕的分子中包含了两个苯环及两个氯原子。基部的大小要求不是很严格,但是必须有(象氯原子)供电性取代基,使基部容易与神经膜上的蛋白质局部相结合。已经在吸收光谱上证实,滴滴涕与一些简单的分子可以结合形成电荷转移复合体(CTC)。
滴滴涕在受体部位处于这样的形式,就能保持离子通道张开,使钠离子通过,因此导致靶标生物一系列的中毒病症直至死亡。法米(M.A,H.Fahmy,1973)对霍兰形式作了新解释,认为这个受体是可变的,有一定伸缩性。对于滴滴涕类似物,只要分子上四个取代基(X,Y,L,Z)加起来的大小适宜(图1-30)就能进入这个受体。
滴滴涕类似物
林丹〔Lindan)
前突触膜过多释放神经递质学说
1971年瑞安等认为六六六对昆虫神经的作用是通过神经的突触部位即是刺激前突触膜释放过多的乙酰胆碱(神经递质),并在乙酰胆碱受体上累积,因此下一次的神经传导受到阻碍,昆虫就出现中毒病症,直至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