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莫言“拍案而起”不是小问题.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莫言“拍案而起”不是小问题.doc

上传人:学习一点新东西 2021/12/17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莫言“拍案而起”不是小问题.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莫言“拍案而起”不是小问题
莫言“拍案而起”不是小问题 谢端平 近日微信朋友圈里大家都在转发莫言在文代会作代会上的发言,网络上调侃之声沸腾,有人称忍不住要拍案而起,有人甚至拿他的“拍案而起”与陈水扁的“罄竹难书”相提并论。陈水扁赞扬台湾志工精神时曾说:“有很多我们的志工团体,不管是政府代表,或民间企业帮忙等等,这些都是罄竹难书,非常感人的成功故事。”总书记谈话被“拍案而起”,与台湾志工的帮忙被“罄竹难书”真是“异曲同工”。拍案而起是拍着桌子猛然站起,形容非常愤慨,也形容对反动势力不屈服。据说此词语最早出现是《东周列国志》第46回的“芈氏大怒,拍案而起。”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也用到此词语:“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某中学2013届中考三模语文试题中有道题,是从四个句子中找出加着重号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一个选项为:“B、莫言的获奖作品《蛙》的确是一本优秀小说,我经常被小说中精彩的情节和精到的描写感动,时不时地拍案而起,击节叫好。”看来中学生都得掌握“拍案而起”的用法。其实,莫言也有用对的时候:“一个关注现实并勇于发言的知识分子型作家(指大江健三郎),也是一个在需要的时候敢于拍案而起的斗士。”莫言用错“拍案而起”也不是第一回了,谈到第一次读《百年孤独》的感受时他说:“心情是难以形容的,就像马尔克斯在巴黎读到卡夫卡一样,感到非常惊讶,拍案而起,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这是某报采访记《莫言:用21年读完﹤百年孤独﹥》中加了引号的一句话,从引号可见确出自莫言之口,而不是记者的笔误。这样低级的错误溜过记者、编辑、校对、编审之眼睛,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水平低,二是不负责。胡适在《胡适文丛》十三版自序中感谢八年来校勘其书的亚东图书馆编辑,特别是章希吕,“他细细校读此书至少七八遍以上,一个著作家往哪里去寻求这样热心的读者。”校对责任重大,要当好第一个读者,至少要把错别字和明显的病句摘掉,否则就是失职。莫言屡屡用错“拍案而起”,是因为不懂其含义却要望文生义。不知道在聆听总书记讲话时,他是否真有拍案而起的念头,至少我是无法想象“拍案”和“起”两个动作的合理性。总书记讲话时,听众应该洗耳恭听,怎么可能想拍就拍想站就站呢?读到会心处拍案倒是有可能,但接下来的动作是叫绝,而不是站起来。莫言不只对一两个词语望文生义,他小说语言的病象非常明显。“又是日上三竿时分,苍马县农民种植的大片辣椒遍地流火,一片血红。黄麻坦荡如坻,一望无际,鸟儿无声无息地在黄麻梢头上滑翔。” 他写这一段时无疑受到《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启发,其实“流”指向下行,“火”是星宿名,与天气热不热没有关系。因为“七月流火”写的是七月,加之又有“火”字,莫言就误以为是指七月的天气热得像流动的火焰一样。“坦荡如坻”也错了,“坻”指山坡,山坡不可能坦荡。“坦荡如砥”才是对的,砥指磨刀石,站在硕大无朋的磨刀石上才可一望无际。李建军在《是大象,还是甲虫》一文中指出《檀香刑》存在“不伦不类的文白夹杂”、“不恰当的修饰及反语法与非逻辑化表达”、“拙劣的比喻”和“叠床架屋的冗词赘句太多”等四个问题,并表示对不分“的地得”尤其不可忍受。在一次研讨会上,他又指出:“莫言的语言粗糙而生涩,常犯语法错误,这说明他在文体的经营上,过于随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