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创伤的重生之路》
郑州市涵博心理咨询公司首席咨询师郭国旗电话:66993311
创伤是把双刃剑,可以让人重生也可以让人毁灭,但是在大多的时候,它让人不死不活。
让人毁灭、让人不死不活的例子太多太多,多到无须再去讲述,而让人重生的创伤也有很多很多,多到人们认为那不是自己能够做到的。
心理创伤是一个因子的话,那么创伤的另一主体,人就是一个变量,而结果就是二者的化学反应,反应的公式不同,结果也不同。
心理创伤之后的自我否定是个体的一种自然地保护性防御,是一种人之常情的常态,是一种自我否定对创伤的再次平衡,这种否定是需要人们认可而无可指责的,它是合乎情理的,是人们对创伤后的一种悲泣和悼念,是一种不能忽视和否定的存在,否则的话,会让人第二次的再度受伤。
可是,为什么大多创伤的人不能再次站起来而恢复呢?这其中的原因太多,但是“过度的防御”却是让人滑入自我毁灭的深渊和走上自我重生之路的分水岭,正如萨士比亚的名句所言:“生或死是一个选择的问题”。没有选择的拖延就是一种过度防御的自我伤害。
这就是说,人不管受到什么样的创伤,无论其大小,创伤的原理是一样的。大的创伤可以让人死掉,但小的创伤依然可以让人慢性的死掉,同理,大的创伤让人可以更坚强的活着,而小的创伤会成为某些人的家常便饭。
那么了解创伤及其过程,然后结合着我们,可以让人们更加能够面对创伤,而不是再造一个人为的创伤。
当人们受到创伤时,最常见的反应过程是这样的。在罗斯所著的《论死亡和濒临死亡》中详细了阐述了所有的创伤或着丧失都共有的五种反应方式。
丧失和创伤的第一种反应是否认与隔绝,最常见的语句就是:“这是不可能的,不可能是我,一定是错了……”,否认是一种临时的缓冲保护,正如亚洛姆所说过的:“我们不可能长久的注视着太阳,我们也无法始终面对死亡”,这种否认给人时间来做面对的准备。当时买这本书时还有一个小插曲,看到这本书很好,我买回来很多,我觉得我需要、我觉得好的书,别人也会觉得很好,于是我就把这本书卖给我认识的很多人,但我很难多卖出去几本,因为它的名字让人感到不舒服,因为人们不想知道真相,更不想认真的去面对,所以人对死的丧失是要否定的。不懂得这一切的我还觉得别人亵渎了我的真诚,现在想想,自己根本不了解别人,也不了解自己。自己能够有一点面对死亡是因为自己的一些特殊经历,但别人却是很少有这样经历的。
丧失和创伤的第二种反应是愤怒,当初始的否认无济于事时,愤怒、狂躁、嫉妒和怨恨随及出现,“为什么会是我?”,这个时候,一切自己不能得到的都会让人愤怒。看到别人谈情说爱、快快乐乐、亲子天伦……,自己都会感到愤怒,想要粗暴的去剥夺他们享受的一切。所以在这个时候,很多人们都会避开创伤的人,正如俗话所说:“失意人面前不说得意事”,因为一种无形的敏感会冲大这种感觉,让人因愤怒而做出事后极度后悔的失控的事情。这种愤怒的力量会让人去做一些伤害别人的事情,伤害到别人后,自己并没有因此而变得快乐。
丧失和创伤的第三种反应是交涉,“如果……我就会……”,这种交涉是人们一种习惯而世俗的反应,不过这种交易的对象不是其它的人,而是一种无形的命运,不知道有没有实际的命运之神存在,如果存在的话,命运之神真的开眼给人一种交易,那么这种承诺从来不会实现,因为人们会马上随着自身的解脱而忘掉自己的承诺,不是人们不去总现承诺,而是人们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