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3
文档名称:

8-2个人所得税计算.ppt

格式:ppt   大小:318KB   页数:2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8-2个人所得税计算.ppt

上传人:春哥知识店铺 2021/12/18 文件大小:3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8-2个人所得税计算.ppt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第二节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与申报
本节主要内容
1、应纳税额的计算
2、个人所得税的申报
个人所得税采取分项计税的方法,各项收入的扣除范围、扣除标准和适用税率不尽相同,因此应纳税额的计算也应分项进行。
(一)工资、薪金所得
适用七级超额累进税率,实行按月计征的方法
每月收入扣除定额3500元或4800元后作为纳税所得额;
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每月收入额-3500或4800)×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一、应纳税额的计算
(仅对工资薪金税目适用)
(1)附加减除费用的范围:   、薪金所得的外籍人员;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关中工作取得工资、薪金所得的外籍专家;   、薪金所得的个人;   、澳门、台湾同胞。   
(2)附加减除费用标准。每月工资、薪金所得减除3500元费用的基础上,再减除1300元,共计4800元。
1)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的计税方法
纳税人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即年终奖,单独作为一个月工资薪金所得计算纳税,
① 先将全年一次性奖金收入除以12,按其商数,确定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如果在发放全年一次性奖金的当月,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应将全年一次性奖金减除“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的差额”后的余额,按上述方法确定全年一次性奖金的适用税率和速算扣除数。
1)取得全年一次性奖金的计税方法
② 按照所选定的税率和速算扣除数计算应纳税额,其计算公式为:
如果当月工资、薪金高于或等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
应纳税额=全年一次性奖金×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如果当月工资、薪金低于税法规定的费用扣除额:
应纳税额=(全年一次性奖金-雇员当月工资薪金所得与费用扣除额的差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③ 在一个纳税年度内,对每一个纳税人,该计税方法只允许采用一次。
④ 雇员取得除全年一次性奖金以外的其他各种名目奖金,如半年奖、季度奖、加班奖、先进奖、考勤奖等,一律与当月工资、薪金收入合并,按税法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薪金的费用扣除   在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和外国驻华机构工作的中方人员取得的工资、薪金收入,凡是由雇佣单位和派遣单位分别支付的,只由雇佣单位在支付工资、薪金时按税法规定减除费用,计算扣缴个人所得税;派遣单位支付的工资、薪金不再减除费用,以支付金额直接确定适用税率,计算扣缴个人所得税。
纳税义务人,应持两处支付单位提供的原始明细工资、薪金单(书)和完税凭证原件,选择并固定到一地税务机关申报每月工资、薪金收入,汇算清缴其工资、薪金收入的个人所得税,多退少补。
(二)个体工商生产、经营所得
适用五级超额累进税率,实行按年计算,分月或分季预缴,年终汇算清缴,多退少补的方法:
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成本、费用以及损失后的余额作为应纳税所得额;
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纳税年度收入总额-(成本+费用+损失)×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扣除的项目:
业主工资,每月3500元
从业人员的工资可扣
利息支出按照金融机构同类同期利率扣除
三项经费、广告费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同企业所得税
家庭生活混用的费用,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分摊比例,据此计算确定的属于生产经营中发生的费用,准予扣除。
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个人所得税
第一种:查账征税
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纳税年度收入总额-(成本+费用+损失)×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扣除的项目:
业主工资,每月3500元
从业人员的工资可扣
利息支出按照金融机构同类同期利率扣除
三项经费、广告费业务宣传费、业务招待费同企业所得
投资者及其家庭发生的生活费用不允许在税前扣除。投资者及其家庭发生的生活费用与企业生产经营费用混合在一起,并且难以划分的,全部视为投资者个人及其家庭发生的生活费用,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者及其家庭生活共用的固定资产,难以划分的,由主管税务机关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类型、规模等具体情况,核定准予在税前扣除的折旧费用的数额或比例。
(二)个体工商生产、经营所得
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个人所得税
第二种:核定征税
① 实行核定应税所得率征收方式的,计算公式如下: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应税所得率
 =成本费用支出额÷(1-应税所得率)×应税所得率
② 定额征收,是指税务机关对经营规模小,经营情况比较稳定的个体户,可根据个人户的实际经营情况,核定应纳税额,按月纳税,年终不清算。
(三)对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所得
适用五级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