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龙岩市西湖山、大锦山、黄邦山公园景观概念设计方案说明前言: 根据龙岩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和龙岩市委、市政府提出实施“绿、亮、美”工程建设的要求, 结合龙岩旅游发展规划和龙岩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若干意见, 按照本次竞标的要求, 对西湖山、大锦山、黄邦山公园进行景观概念设计,通过中央苏区主题文化塑造和休闲产业经济植入,营造一个体现城市精神、生态环境优美、经济业态良好的综合性公园,从而提升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促进城市产业经济发展。 1. 公园的开发背景 龙岩城市概况 区位龙岩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福建省西部,通称龙岩,地处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汇处, 东与福建省泉州、漳州两市接壤,西与江西省赣州市交界,南与广东省梅州市毗邻,北与福建省三明市相接。 自然条件龙岩市位于北纬 24度 23分— 26度 02分, 东经 115 度 51分— 117 度 45分, 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温和, 无霜期长, 雨量充沛, 适宜亚热带作物和林木的生长。龙岩市地势东高西低, 北高南低, 山地资源丰富。境内溪河众多,分别属于汀江、九龙江北溪、闽江沙溪、梅江水系。 规模与发展 2007 年,龙岩市区启动了商务、物流、人居三大板块规划建设,中心城市面积扩展到 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 2892020 人,全市城镇人口 110 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 ,城镇化发展较快,中心城市常住人口达 万人,城镇化比率达 % 。中心城市规划向东北、西南及南方方向发展。 人文资源龙岩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和中央苏区所在地之一,主要红色故地维护较好,如古田会议旧址群的多次维修保护,古田镇被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龙岩革命历史博物馆改版、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维修保护等等, 革命文物资源丰富, 保护级别也很高,但众多革命旧址, 多为土木结构, 且处于南方的潮湿气候, 又无人居住, 破损较为严重, 亟待维修和保护,且文保单位分布较为分散, 规模较小等等, 这些问题, 是进一步营造红色闽西的环境氛围极为不利的因素,也是远不能满足观众需求的重要原因。 绿化系统现状龙岩中心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为 公顷, 绿化覆盖率达 % ; 拥有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 1105 公顷, 建成区绿地率达 % ; 公共绿地面积 公顷,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平方米, 龙岩市区现有中山公园街心广场、烈士陵园、登高公园、莲花山公园等城市公园, 但存在公园数量少、面积小、公园建设水平低问题, 绿化总体质量水平还不够高。城市绿地布局、绿地品位等指标还达不到生态城市的建设标准, 特别是道路绿化质量水平不够高,街边小游园数量不多,滨河绿化带建设不完善。 旅游客源市场现状分析根据本案所在地的资源基础和市场发展状况,旅游市场总体定位为: ①立足本地市场, 做大本市红色旅游,发展休闲产业经济; ②深挖近程市场,做强近程高端旅游; ③积极开拓闽三角、珠三角客源市场; ④顺势开发其它机会市场。 基地分析 区位本案位于龙岩市区西南郊区,位于城市主干道华莲路正西侧,根据龙岩市 2008-2020 年城市发展规划精神,不久的将来,基地将处于城市中心。 地块规模本案辖西湖山、大锦山、黄邦山三座主峰,山明水秀,规划用地面积约 1168 公顷,其中水域面积 公顷。 与周边地块关系本案东边临近龙岩新城,主入口和城市主干华莲路相连,有较成熟的社区形态,外部交通系统已初步形成。东:厦蓉高速公路以西,西陂镇、曹溪镇、龙岩经济技术开发区; 南:东肖镇、省道 203 线以北; 西:省道 203 线以东,红坊镇; 北:厦蓉高速公路以南。 地形地貌西湖山、大锦山、黄邦山坐落在龙岩市城区西南方向, 三座山体以丘陵山地及河流盆地为主要地形。北部西湖山为低矮丘陵, 与大锦山之间有红坊溪蜿蜒而过, 自西向东流向市区, 形成河流宽谷地貌, 大锦山 666 米主峰为三座山体最高峰,向南黄邦山海拔逐渐降低。区内有西湖岩、乌仔山、土隔山、纱帽山(红碳山) 、黄邦山、牛轭岭等山体。西湖山及大锦山多煤,开采后遗留众多次生地貌特征,但也对山体造成了破坏,局部山体存在安全隐患。红坊溪的周边局部形成一些比较平缓的地块,尽管目前存在石灰厂和大量的养猪场,但随着它们的拆迁,滨水一带形成自然的可供利用的建筑空地。 景观体系西湖山、大锦山、黄邦山山体为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针叶林植被体系, 以松树、杉树、毛竹、乔木灌木为主, 还有少量的油桐、茶树、果树等, 地被植物主要以杂草为主。目前植被生态存在人工砍伐焚烧、矿产开采破坏及林相单调的问题。 2. 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