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7
文档名称:

菩萨问明品讲记【八】海云继梦解华严.doc

格式:doc   大小:322KB   页数:5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菩萨问明品讲记【八】海云继梦解华严.doc

上传人:Gebu 2021/12/24 文件大小:3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菩萨问明品讲记【八】海云继梦解华严.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2
菩薩問明品講記【八】海雲繼夢 解華嚴
菩薩問明品講記【八】
海雲繼夢 解華嚴
第一章   文殊叩覺首——智慧的作用與覺悟的展現
〈菩薩問明品〉在《六十華嚴》叫作〈菩薩明難品〉,「問明」是從正面問清楚的意思,而「明難」則是答覆質問;「明」是明白,「難」是質問。這品經是文殊師利菩薩分別對九位菩薩發問,九位菩薩分別作答完畢以後,再一起問文殊師利菩薩。菩薩間如此互相問難,故稱「菩薩問明」。這部份屬信位(菩薩信心的建立);信位的「解」在〈菩薩問明品〉,「行」在〈凈行品〉,成就的德行在〈賢首品〉,所以這三品(解、行、德)是連在一起的;解以後才能行,行以後才有結果。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覺首菩薩言:「佛子!心性是一,云何見有種種差別?所謂往善趣、    惡趣,諸根滿缺,受生同異,端正醜陋,苦樂不同。業不知心,心不知業;受不知報,報不    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緣,緣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爾時」是指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夜睹明星的那時候,而非接續前面經文所談到的時段。大家讀《華嚴經》一定要具備這樣的理念,經文這樣一品一品下來,會讓你產生好似連續劇一幕的錯覺。其實它像一幅畫,所有境界一體映現,經文只是詮釋那個畫面,所以談境界感受時,指的就是那個畫面。
如果你是用「瞭解它的意義」來讀《華嚴經》,那就會理解成:經文講完這一個又接著講那一個。經文這樣呈現並沒錯,但那個境界、狀態,就像看一幅畫,它是一時炳然齊現,我們必須能夠加以感受。而現在,爲了解說那幅畫,所以只能一部份一部份地來講,因此變得好像有前後次第之分,實際上沒有。這是「爾時」的意義。
「文殊師利菩薩問覺首菩薩……」,看起來好像是兩個菩薩在對答,其實它是指我們生命中的兩個因素(性德)在互相激盪——文殊菩薩表智慧,覺首菩薩表覺悟,「文殊師利菩薩問覺首菩薩」,即是以生命中智慧這個性德來叩問(或激盪)覺悟這個性德。
那麼,智慧的作用在哪裡?覺悟又怎麼展現呢?文殊菩薩的「問」即智慧的作用,覺首菩薩的「答」則是覺悟的展現。讀佛經千萬不要擬人化,否則就會變成演雙簧似的,兩人在那邊一問一答,這樣就感受不到其真正意涵,生命因素相互間的組合關係更難以體會到了,徒見文字表相的意義。
其次,文殊菩薩和覺首菩薩除了表我們的生命因素外,還蘊含哪層意義?其實這些生命因素人人皆具,但顯現出來的部份則因人而異(佛境界則是完全顯現),它像一股暗流在我們生命中流動、存在著,可是我們本身感受不到,若能感受得到,即稱得上「法身大士」。
修行進入信位菩薩後,這股流動便能感受到,但尚未有法身大士那般清楚。信位菩薩就在訓練自己去感受這股生命因素流動的情況,這當中你會感覺貪、瞋、癡等不良因素的作用,此時即可予以斷除、捨棄;你同樣也會感受到戒、定、慧等生命因素的流動,這時便可開始加以培養。如此,生命中的惡因素便會逐漸淘汰,善因素會一直增長。信位菩薩的生命狀態可以由此去感受。
法身大士(十住位以上的菩薩)不止這樣培養而已,他性德已經開始呈現出來,儘管呈現的程度還存在著差異性。這部份也可讓我們感受到真正的佛法絕不是一般民間信仰講的那些東西,而且程度再高的學者也難以體驗這部份,或許從文字相上可以提到一些,但生命本質的內涵他感受不到。佛法的殊勝就在這裡,因為他談的是我們內心深處最微細、最具體的部份,除了佛法、佛經外,你再也無從覓得其他門徑。
為何「佛寺門中,福田第一」?因為每***的內心裡都有覺悟的認知,佛寺正是開發每一***善良、純潔生命因素的地方,所以說它最殊勝、最清淨。當我們具備了這個認知,便會發覺生命的品質已經和佛寺外的完全不同,這是一個很大的差異。恭敬三寶的福德、功德會那麼大,原因就在這裡。
2
菩薩問明品講記【八】海雲繼夢 解華嚴
文殊菩薩叩(激盪)覺首菩薩,也就是我們自己的「智慧」在激盪「覺悟」時,發生一個最重要的根本問題,智慧已經感受到「心性是一」,而為何我們見到的境界有種種的不同?
「心性是一」講的是性起法界,「見有種種差別」則是緣起法界,文殊菩薩這個「問」幫我們提出來——為何有性起、緣起的對立?——它主要是問這個。這些都是菩薩講的,大家要懂得它的法義,而不是只看到文字相,華嚴的理論結構所真正談的就是性起、緣起的對立。修行到達信位時也會有這種情況,因為他已經在名相上通達什麽是「性起法界」、「緣起法界」,可是再仔細想想,「不對啊,既然性起、真如是一,為何在緣起有種種不同呢?」
「所謂往善趣、惡趣,諸根滿缺……。」「善趣」在十法界裡屬於「四聖」的部份,「惡趣」則屬於「六凡」。我們一般所言之「善趣」乃指人天,「惡趣」乃指三惡道,兩者有差別。有的在善道,有的在惡道;有的有福報,有的沒福報;有的四肢健全、五官具足,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