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谚语与中国文化 毕业论文.doc

格式:doc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谚语与中国文化 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酒酿小樱桃 2016/7/3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谚语与中国文化 毕业论文.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谚语与中国文化摘要: 谚语, 是熟语的一种, 作为华夏民族的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包罗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大到民族文化心理,小到个人的生活写照。“谚语是人生的百科全书”①,它们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 表现着独特的民族文化, 凝聚着特殊的文化精神, 是民族语言修辞的精华之所在,也是民族文化的缩影,因而具有很强的民族色彩。关键字: 定义来源分类和意义语义特点民族文化特征引言关于谚语的定义, 历来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将“谚”释为“传言也”, 即大家口耳相传形成的一种固定的说法; 在陈彭年的《广韵》中则将“谚”释为“俗言也”, 即一种口头常说的语词。无论是“传言”还是“俗言”, 它们都说明谚语是反映社会生活和人民生产劳动的一种书面形式, 是对人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总结。这样看来, 我们可以把谚语的定义理解为它是人们在对生活和生命进行过一种哲理性思考后总结出来的经验的文字材料。我国有七大方言区: 北方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吴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 不同的方言有自己特殊的语词, 从而也就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熟语, 各方言区的谚语在全国范围内流传沿用至今, 因而逐渐被整个社会成员所接受, 渐渐就形成了现在的普通话谚语。在普通话谚语中, 一部分是从各个方言区的谚语中继承下来的,如“丑媳妇要见公婆面”,据考证就是最早见于吴方言;当然也有一部分是从普通话谚语角度来统一各个方言区的谚语的,如“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不同的方言区就“癞蛤蟆”的发音是不一样的,最后仍是采用普通话的发音作为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 普通话自然会逐渐取代各个方言, 但是保留在熟语中的方言特色是不会消失的,这也说明谚语在历史演变中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保留着各自特色的谚语向使用者传递着它特殊的来源, 其里面包含的故事就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正文: 一、谚语的分类和意义由于谚语是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反映,所以谚语也从不同的角度对社会生活进行了概括, 以下从不同的类别对谚语进行一些分析。(一)生活方面在《大学》中有“三纲八目”的追求,“三纲”即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者属于内修,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而修身则是核心, 承上是独善其身, 启下是兼济天下, 这种“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态度正好是对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和心理的总结。生活方面的谚语包含修身、养生、交友、治家、治学、做人、识人、娱乐等。 1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生产交流的过程中逐渐总结出一些生活中的规律性的现象,一些社会中的“潜规则”,它们总是很直接的概括出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微妙的关系,什么是非恩怨、进退荣辱、世态炎凉, 人们都有了自己深刻的体会, 从而人们通过谚语将其总结出来, 每每有人自嘲一番的时候, 总会在谚语中找出最符合自己心境的句子, 这些谚语已经成了中国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当然, 这些谚语的出现“一方面表明华夏民族在智慧上的成熟, 另一方面却又说明这个民族已经失掉了它的那份最初的纯真”②, 这也是一种悲哀。当把一切都看的太清楚的时候, 人们就快要失去对美好的期待, 失去在同一个物种中应该存在的那份信赖与真诚。当任何人都需要带着“面具”面对彼此的时候, 那种透心的凄凉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