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民勤绿洲生态恶化与荒漠化浅析.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民勤绿洲生态恶化与荒漠化浅析.doc

上传人:ffy51856fy 2016/7/3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民勤绿洲生态恶化与荒漠化浅析.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民勤绿洲生态恶化与荒漠化浅析民勤绿洲处于石羊河流域下游, 南连武威, 西邻金昌, 北枕阿拉善右旗, 东接阿拉善左旗;西、北、东三面环沙, 在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两大沙漠的半包围中。全县面积约 1600 万 hm 2, 其中沙漠和盐碱滩地面积比例超过 90% , 绿洲面积只有约 9% 左右。民勤绿洲由古代的水草丰美演变到今天的三面环沙, 历经沧海桑田, 生态环境也演变成为现在的荒漠化生境。 1. 民勤绿洲荒漠化演变过程: 汉初以前时期春秋战国以前, 民勤一带是古谷水( 今石羊河) 与金川河( 云川, 水磨川) 流潴形成的湖泊和草原。据记载, 民勤历史上最大的湖泊——潴野泽在西汉早期仍是“水势浩淼, 波光粼粼”,范围大致在今莱菔山、独青山以南,狼刨泉山、枪杆岭山以北,南北宽 40多 km 、东西长 100 多 km 。这个时期,这一带是以湖泊草原为主的优良生态环境。 汉朝- 元末明初时期西汉到晋的 400 多年间,特别是西汉时期人口的向西迁徙,绿洲区社会经济逐步发展, 耕作面积不断扩大, 原河道的漫滩区被开垦出了大量农田, 农耕农牧的生态环境逐渐取代了自然生态环境, 同时, 牧业发展和人类频繁活动也不断改变绿洲的生境, 是荒漠化形成的初始诱因之一。自西汉以来, 向河西大量移民, 导致古谷水( 石羊河) 上游地区农业用水大幅增加, 古谷水上中游各支流被拦截利用, 使得流入民勤的水量逐年减少; 气候变迁、古谷水来水量减少、湖泊萎缩是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因素。汉晋时期, 绿洲区主要是农牧复合经济方式, 生态环境在缓慢恶变, 主要原因是水源补给条件的恶化和人类频繁活动,境内植被退化,沙化面积不断扩大。在晋至元末 1000 多年中, 民勤范围内民族纷争频发, 归属更迭, 战乱不断, 耕地兴废不定, 民不聊生。由于土地使用的无序性,植被破坏容易恢复难,荒漠化速度加快。 荒漠化时期①明朝- 清末时期。明朝统治河西,灌溉农业兴起,尤其是武威一带农业的快速发展, 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 此时的大西河不再是石羊河下游的主流河, 而成了夏秋溢洪的季节河, 汉代的大西河沿岸农垦区已基本被风沙侵蚀成沙荒带;明嘉靖二十五年(公元 1546 年),风沙逼近县城,大量田庄被风沙埋压。明永乐十六年(公元 1418 年) ,天气大旱,风沙肆虐, 田野荒芜,民不聊生,死者枕藉,背井离乡四处逃荒者不计其数,河流改道,垦区移位,已经演化为草原荒漠化生态环境。清代民勤绿洲移民开垦规模超过了历史上各个时期。据记载: 道光五年( 公元 1825 年), 境内人口曾达到 万人, 耕地近 万 hm 2, 光绪末年已经极度扩张,绿洲的荒漠化已不可逆转。②荒漠化发展期。民国年间, 上游的武威农业生产迅猛发展, 石羊河上游各支流大部分被拦截,下游的民勤绿洲只能依靠河道渗漏、地下径流、溢出地表的泉水和灌溉回归水、汛期洪水等灌溉,开始成为石羊河的雨灌区。此时的大西河已完全干涸,湖泊干涸变为沙滩、盐碱盆地, 成为新沙源。同时, 樵采放牧又加速了荒漠化进程。据史料记载, 此间曾经繁荣的头坝地区,原有青松堡,南乐堡,沙山堡等 20 多个村庄, 2300 多户人家, 2耕地已全部被风沙埋压;仅沙井子一带被风沙掩埋的村庄就达 65 个,埋压荒芜的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