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x

格式:docx   大小:68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cjc201601 2021/12/25 文件大小:6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这首诗是作者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春末夏初畅游庐山时,书写在庐 山西林寺墙壁上的。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 性的问题。尤其是后两句诗历来为人们赞赏。因为作者在人们十分熟悉、司空 见惯的事物中,巧妙地说出了一个“旁 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特别是这 个道理一经作者用诗的形象语言说出,就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是训 练学生欣赏美,感悟美,以及培养学生想象能力、观察能力的好教材。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 析来代替
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 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 要求教师在教学方式上有根本性的突破,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 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变课本为学本,使学生成为学****的主体。基于以 上认识,本节课设计 上,我力求突出以下几点:1、主体观。把语文课当作学生 学****发展语言的实践活动,强调学 生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挥。
2、本体观。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强调兴趣、需要****惯等非智力因素的作 用。
3、开放观。语文课的形式、内容、过程不拘一格,推崇“教材无非
是个例子”的观点,强调课内阅读向课外的延伸。
课前准备:(1)师生收集有关这首诗的资料。
(2)图片、音乐、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1、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 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 操。
教学重点:学****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流程:
(课前组织学生分组赛诗)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
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 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
家的喜爱。今天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学****一首古诗,宋代苏轼与的《题
[在学****中渗透方法,可谓潜移默化。]
西林壁》。 (课件出示课题)
齐读课题。结合书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题” “西林”的意思。
三、简介作者苏轼及写作背景师生共同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3、教师讲述苏轼少年时代“发奋识尽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的轶闻趣事。
[通过交流,达到了学****资源优化组合。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 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 学。]四、初读 课文,感知美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那么 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 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 知庐山的美。]五、分组自学,理解美1、根据我们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