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了解色谱分离的原理及其应用。
2. 初步掌握薄层色谱的操作技能。
目的和要求
*
*
第一页,共28页。
色谱法概述
1938年俄国人首先实现了在氧化铝薄层上分离一种天然药物。1965年德国化学家出版了“薄层色谱法”一书,推动了这一技术的发展。
*
*
第二页,共28页。
色谱法(Chromatography)亦称色层法、层析法等。色谱法是分离、纯化和鉴定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色谱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混合物各组分在某一物质中的吸附或溶解性能(分配)的不同,或其亲和性的差异,使混合物的溶液流经该种物质进行反复的吸附或分配作用,从而使各组分分离。
色谱法原理
*
*
第三页,共28页。
1. 按固定相所处的状态分类 :
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柱色谱 (Column Chromatography)
纸色谱 (Paper Chromatography)
2. 按分离机理分类:
吸附色谱(Adsorption Chromatography)
分配色谱(Partition Chromatography)
离子交换色谱(I EC)
凝胶色谱(GPC)
分 类
*
*
第四页,共28页。
*
如上色谱都属吸附色谱类型,用固体吸附剂作固定相,以不同溶剂作流动相,依据样品中各组分在吸附剂上吸附性能的差别来实现分离
仪器分析实验
高效液相色谱 (HPLC)
气相色谱 (GC)
*
*
第五页,共28页。
色谱法三要素
吸附剂(固定相):
用于与样品发生吸附作用的固定不动的
物质。在混合物样品流经固定相的过程
中,由于各组分与固定相吸附力的不同,
就产生了速度的差异,从而将混合物中
的各组分分开。
*
*
第六页,共28页。
⑴ 氧化铝(alumina)
氧化铝的吸附活性来源于铝原子上未成键电子对。氧化铝的活性与含水量有关,含水量越低,活性越大,吸附力越强。无水氧化铝吸附活性特别强。根据氧化铝的含水量可将氧化铝的活性分为五级 。
吸附色谱三要素-吸附剂
*
*
第七页,共28页。
* 酸性氧化铝(pH=5-4),适用于分离酸性化合物
和对酸稳定的中性化合物,如酚类物质和某些氨
基酸类等。
* 中性氧化铝(pH=),适用与分离生物碱、挥
发油、萜类、甾类、蒽醌以及在酸碱中不稳定甙
类、酯、内酯等化合物。凡是能用酸性或碱性氧
化铝层析分离的物质,中性氧化铝也都适用。
* 碱性氧化铝(pH=9-10),适用于碱性,如生物
碱和中性化合物的分离。
吸附色谱三要素-吸附剂
*
*
第八页,共28页。
⑵ 硅胶silica gel
它的吸附性来源于硅胶氧原子上未成键的电子对和可以形成氢键的羟基。羟基有结合型(Ⅰ)、活性型(Ⅱ)和游离型(Ⅲ)三种
吸附色谱三要素-吸附剂
*
*
第九页,共28页。
活性
氧化铝含水量(%)
硅胶含水量(%)
Ⅰ
0
0
Ⅱ
3
5
Ⅲ
8
15
Ⅳ
10
25
Ⅴ
15
38
吸附色谱三要素-吸附剂
*
*
第十页,共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