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前言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包括采矿、选矿、烧结(球团)、焦化、炼铁、
炼钢、轧钢、金属制品及辅料等生产工序。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十年的发展,市场配
置资源的作用不断加强,各种所有制形式的钢铁企业协同发展,产品结构、组织结构、技术
装备不断优化,有效支撑了稳较快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钢铁工业“十二
五”发展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工业转型升级规划
(2011~2015 年)》编制,主要阐明钢铁行业发展战略和目标,明确发展重点,引导市场
优化配置资源,对钢铁工业转型升级进行部署,作为“十二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指
导性文件。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速度最快、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的五年,钢铁工业有
效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但与此同时,行业发展的资源、环境等制约因素逐步增大,结
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一)“十一五”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国粗钢产量由 亿吨增加到
亿吨,年均增长 %。钢材国内市场占有率由 92%提高到 97%。2010 年,钢铁工业实
现工业总产值 7 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 10%;资产总计 万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
工业企业资产总值的 %,为建筑、机械、汽车、家电、造船等行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
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
。“十一五”时期,我国钢铁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钢材品种齐
全,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大部分品种自给率达到 100%。关键钢材品种开发取得长足进步,
高强建筑用钢板、抗震建筑用高强螺纹钢筋、航天器用合金材料、高性能管线钢、大型水电
站用钢、高磁感取向硅钢、高速铁路用钢轨等高性能钢铁材料有力支撑了相关领域的发展,
保障了北京奥运会场馆、上海世博会场馆、灾后重建、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国家重大工程
建设以及西气东输、三峡工程、京沪高铁等国家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
。“十一五”时期,重点统计钢铁企业 1000 立方米及以上
高炉生产能力所占比例由 %提高到 %,100 吨及以上炼钢转炉生产能力所占比例由
%提高到 %,大部分企业已配备铁水预处理、钢水二次精炼设施,精炼比达到 70%。
轧钢系统基本实现全连轧,长期短缺的热连轧、冷连轧宽带钢轧机分别由26 套和 16 套增加
到 72 套和 50 套。宝钢、鞍钢、武钢、首钢京唐、马钢、太钢、沙钢、兴澄特钢、东特大连
基地等大型钢铁企业技术装备达到。
。“十一五”期间,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 12272 万吨、炼钢产能
7224 万吨,高炉炉顶压差发电、煤气回收利用及蓄热式燃烧等节能减排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部分大型企业建立了能源管理中心,促进了钢铁工业节能减排。2010 年,重点统计钢铁企
业各项节能减排指标全面改善,吨钢综合能耗降至 605 千克标准煤、耗新水量 立方米、
1
二氧化硫排放量 千克,与 2005 年相比分别下降 %、%和 %。固体废弃物综
合利用率由 90%提高到 94%。
。跨地区重组不断推进,宝钢重组新疆八一钢铁、韶钢和宁波钢
铁,武钢重组鄂钢、柳钢和昆钢股份,鞍钢联合重组攀钢,首钢重组水钢、长治钢铁、贵阳
钢铁和通化钢铁,沙钢重组河南永钢,华菱钢铁重组无锡钢厂等基本完成。区域联合重组取
得新进展,相继组建了河北钢铁集团、山东钢铁集团、渤海钢铁集团、新武安钢铁集团,河
北钢铁集团还探索以渐进式股权融合方式重组了区域内 12 家钢铁企业。
。建成了曹妃甸、鲅鱼圈、宁波等现代化沿海钢铁基地,宝钢、
武钢、沙钢、马钢等沿江钢厂的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宝钢湛江和武钢防城港沿海钢铁精品基
地已完成前期筹备,首钢、重钢、大连钢厂等城市钢厂搬迁工程基本完成。以国内资源为主
导的钢铁工业布局逐步向国际、国内资源并举和贴近市场的战略布局转变。
。钢铁行业工业化和信息化相互促进,融合程度不断加深。
钢铁企业在工艺装备、流程优化、企业管理、市场营销和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大幅
提升,并加速向集成应用转变。基础自动化在全行业普及应用,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已全面实
施生产制造执行系统,主要钢铁企业实现了企业管理信息化,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多角度的
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