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二月兰作者简介: 季羡林( ~ ),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 24卷。 20世纪 80年代后期以来,季羡林对文化、中国文化、东西方文化体系、东西方文化交流,以及 21世纪的人类文化等重要问题,在文章和演讲中提出了许多个人见解和论断,在国内外引起普遍关注。季羡林认为,“文化交流是人类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人类必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能不断前进,而人类进步的最终目标必然是某一种形式的大同之域”。其实,季羡林近 10年来积极参与国内东西方文化问题的讨论,也贯彻着这一思想。季羡林将人类文化分为四个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自古希腊、罗马至今的欧美文化体系,而前三者共同组成东方文化体系,后一者为西方文化体系。季羡林为东方民族的振兴和东方文化的复兴呐喊, 提出东西方文化的变迁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季羡林表达的是一种历史的、宏观的看法,也是对长期以来统治世界的“欧洲中心主义”的积极反拨。季羡林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课文赏析二月兰: 诸葛菜(二月蓝),十字花科诸葛菜属,一年或二年生草本。因农历二月前后开始开蓝紫色花,故称二月蓝。生长于平原、山地、路旁、地边。对土壤光照等条件要求较低,耐寒旱,生命力顽强。传说诸葛亮率军出征时曾采嫩梢为菜,故得名。写作背景: 季羡林在写《二月兰》之前他的女儿季婉如因为肠癌去世了,老先生十分悲伤, 望着窗外那似曾相识的二月兰心中难免会涌现出“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感触,在不久后《二月兰》就“出世”了,老先生对女儿逝去的悲痛在《二月兰》得到了体现, 后文的“悲欢难分”是体现了作者当自己由文革时期的“不可接触者”, 转变成了之后的“最可接触者”本应该高兴, 但是文革时期家人健在,始终不离不弃的倍着“自己”, 文革过后婶婶( 文中的老祖) 猫咪和女儿( 文中的婉如) 的先后离去又使作者的心情悲痛,这时作者心理的矛盾和悲痛在一句“悲欢难分”中得到了彻底的体现, 所以一个本来时分简单的问题, 随着亲人的逝世而在老先生的心中变得复杂了起来。《二月兰》是季羡林先生的托物寄情之作。先生以他豁朗明达的心胸、平朴简约的文笔,给读者讲述了一个洋溢着淡淡二月兰花香的人生历程故事。二月兰,这种平凡却又不平凡的野花儿,随着春风的召唤,兀自淋漓尽致的怒放,紫气直冲云霄。它纵浪大化中,不管世事变迁如何,一如既往地在春风招摇中笑对人世沉浮。在《二月兰》中,先生以巧妙自然之笔将自己的每个人生经历和二月兰结合,让悲的更悲,让欢的更欢,同时又借二月兰的不经意的“笑”表明了自己面对世事变迁的态度。融情于物,给《二月兰》营造了一种飘逸悠远的氛围。恰如先生在回忆昔日的团圆之乐时所描绘的:“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 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旁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只要看到她的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