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撰写人: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
《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收集整理的《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1
带了几届学生,教了几遍《鱼我所欲也》,一直是明白中糊涂,糊涂中明白。
一年一个感受,今年在教这一课的时候,大家又讨论,结合我在讲课时的感受,把今年的思路整理出来,以备以后上课参考。
首先是字词关。
我们九年级语文组在一起讨论了这么几个词:“有甚于”、“由是”、“则”“羞恶之心”。
“有甚于”的解释一是“超过”,一是“有的比……严重。”按照以往的解释是“超过”,今年大家在查相关资料的时候,认为“于”是“比”,“甚”是“严重”,这样翻译“所欲有甚于生者”就是“想要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也是通顺的。按照原来的解释是“想要的有超过生命的”学生更好理解一些。
在讲这一点的时候,我把两种方案都给了学生,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能明白语言是需要思考的,只有思考能带给古代汉语最好的解答。
学生知道老师也会在这些句子上出现问题,也很高兴,不再气馁了。
“由是”我们讨论的结果是“采用某种方式”或“按照某种方式”或“采取这种手段”或“采用这种手段”。我的观点是“是”在古代更多的解释为“这、这样”,我告诉学生可以翻译为这几种方式,以及我的观点和根据。
“则”有两种理解,一是“如果”;一是“却”。目前我们多数教师倾向于“如果”。“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解释为“优厚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仪而接受它。”
“羞恶之心”在读音上出现了问题,一般读成”xiū wù“我自己读成了“xiū è”
这是今年部编本教材新的改动,经过查证信息“羞恶之心”应理解为“对自己犯了错误觉得羞耻和对别人干了坏事感到憎恶的心情”。
在讲述论证思路的时候,我抓住几个词语。
文章由类比引出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接着讲道理,先讲述舍生取义这一类人的观点,这一观点的句子抓住三个词“有甚于”、“生”、“死”。作者用有甚于连接“生”“死”两种情况。
同样道理,在假设论证的基础上用“莫甚于”连接生死,接着用“由是”强调“舍生取义”之人的做法,最后得出结论: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第二段,作者举例论证。需要点出的是“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中,“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这几句需要重点讲解,引导学生理解。
这样,《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的难点得以解决。
《鱼我所欲也》教学反思2
语文教学是语言的教学,是文化思想的承传和浸润。语文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在于诵读的指导和落实。
《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细读该文,心里无底,毕竟是大作,似乎每一字词都是精华,每一标点都需反复咀嚼,于是,备课成为痛苦的历程;又害怕于文言文的考试功利,自然不敢马虎与轻率,深知“面面俱到”无疑等同“面面不到”,但还是按部就班,以最“踏实”的方式演绎文本。
上这篇课文之前,我以为学生们会比较容易理解和阅读。走进课堂后,发现很多东西都不是我们所以为的那样。
事先,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借助课文中的注视对文章的内容进行理解。这一环节之后,大多数学生都发出一句感叹“老师,这篇文章太难理解了。”我就顺势说:“难理解的地方在哪里呢?”“整篇文章都不知道在讲什么?”听到这句话后,我感到很震惊。我的自我以为又一次被打破。换句话说,我课前预设的在这堂课中是实现不了的。
“怎么办呢?”我对自己寻求帮助。对了,对一篇文章的理解首先要先读上几遍。因此,我采用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齐读的方式,对这篇文章作一次初步的理解。然后,在对学生的不理解之处做解释和讲解。可是,在课堂上,我忽视了学生,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
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让学生之间互相解决呢?在他们解决不了的地方,教师再去做进一步讲解呢?我为什么要喧宾夺主呢?
现在,回顾一下我自己的那堂课,我觉得为什么不让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特点呢?在学生提出这篇文章的提点上,示范朗读,示范背诵呢?这样,说,读,背,理解可以在一个层面上解决。以后,自己首先应该做到胸有成竹,然后降低自己的身份,走进学生,和学生们一起探讨问题。
初三的学生生活得很单调。这个学生需要一个人来调节他们的课堂,让他们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教师可以采用更多的形式,让学生加入到学习的行列中去。这样,才能做到让他们快乐学习,轻松学习。为什么,自己想到那么多,只有在课后才能悟出呢。
回顾教学历程,似乎雷同的错误频频在犯,使得课堂显得犹为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