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望月怀远》学案制作人: 审核人: 时间: 1 作者及背景介绍: 张九龄(678 —740 ),字子寿,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中宗景龙初中进士, 玄宗朝应“道侔伊吕科”(唐朝选择宰相的一门考试),策试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谏,举贤任能,为一代名相。曾预言安禄山狼子野心,宜早诛灭,未被采纳。他守正不阿,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贬为荆州长史。开元末年,告假南归,卒于曲江私第,谥号文献。他七岁能文,终以诗名。张九龄的诗早年词采清丽,情致深婉, 被贬后风格转趋朴素遒劲。其《感遇》、《望月怀远》等更为千古传颂之诗,有《曲江集》 20卷传世。《望月怀远》是作者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及妻子而写的。二、相关链接有关明月寄托相思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白居易“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南唐李煜《虞美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君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高适《塞上听吹笛》)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李白《把酒问月》)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 1 、范读。 2 、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 3 、指名朗读。 4 、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诗意。(注意字音和生字) (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升起,照着我也照着远在天涯的亲人。身居异地的情人, 对月相思, 通宵难眠, 不由得怨恨漫漫长夜。屋里光照耀眼, 于是将烛熄灭, 披衣步出门庭,月明夜深,露水湿衣,寒意袭人, 此刻,恨不能捧一把月光送给远方亲人。但是月光又怎么能抓在手里呢,还是回去再睡吧,也许能在梦中与亲人相会)。四、重点鉴赏 1 .此两句是如何扣住题目“望月怀远”的? “海上生明月”紧扣“望月”字, “天涯共此时”扣住“怀远”。起句自然。 2 、首联: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乃千古名句,好在哪里?(赏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意境美?) 这两句既写眼前所见之景, 又是诗人望月怀远之意的表达。一轮明月从无边无垠的大海上升起,月光普照之下,无论远近,天涯海角都沐浴其中。此句境界博大,自然景象中包含着诗人博大宽广胸襟,意境雄浑阔大(海上、明月、天涯),是千古佳句。看起来平淡无奇,没有一个奇特的字眼,没有一分点染的色彩,脱口而出,却自然具有一种高华浑融的气象。这一句完全是景,点明题中的“望月”。 3、“共此时”的是谁?怎样理解“共此时”? “此时”,“我”在翘首望月, 思念着远方的亲人, 而伊人“此时”也在翘首望月, 思念着“我”吧。通过明月寄托相思。“天涯共此时”有两层含义: 一是诗人与远在天涯的伊人共此一轮明月; 二是融融月光洒满人间,天下离人此时都在望月怀远。“我”在思念谁?可以是父母、妻子、亲人、朋友等,具有不确定性。 4 、此句使用的艺术手法? 即景抒情:由望月而生怀远之情虚实结合: 望月是实景, 怀远是设想远在天涯的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