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城乡规划法规讲述案例
城乡规划法规讲述案例城乡规划法规讲述案例第二章城乡规划法规
案例
基本概念
1、城市是指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包括国
家按行政建制设立的直辖市、市、建制镇。
我国城市数量已从新中国成立前的132个增加到2008年
的655个,%提高到4568%
2、建制镇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的
建制镇。建镇基本条件是:县级政府所在地和非农业人口
占全乡总人口10%以上、其绝对数超过2000人的乡政府
驻地。到2006年全国建制镇大约2万个
3、集镇是指由乡、民族乡人民政府所在地和经县级人民政
府确认由集市发展而形成的为农村一定区域经济文化和生
活服务中心的非建制镇。
4、村庄是指农村居民居住和从事各类生产的聚居点,目前
大约有310余万个
法一条例:
城乡二
《城市规划法》(1990年4月1日实施)
元结构
《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1993年11月1日实施)
弊端:其一,不利于城乡統筹均衡发展
其二,造成法律空白地带
统一的城乡
规划体系
《城乡规划法》(2008年1月1日实施)
进入中学,学生的身体发育趋于成熟,思维也随之发生变化,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学生有了极强的创新意识,强烈渴望开拓自己的一片天地,同时,对家长和老师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怀疑。作为教师,要想把学生教好,首先应让学生相信和接受自己。在生物教学方面,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借助工具书,弥补教师自身不足
近年来,由于新课程改革,常有具有十多年教龄的中年教师深感力不从心,长期从事的老教材教学,把教师和学生双双困在生物课本中。教师圈重点,学生记精华,别说是工具书,有时参考书也属多余,有一课本足也。这样久而久之,高中、大学里所学的知识渐渐淡忘,越来越模糊。可是,近年来各县市选用的新教材与老教材大相径庭,新教材围绕实际生活,提出具体问题,真正体现了“题在课内,答案在课外”的理念。如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35页的“大家谈”中第二题:“比较松的果实和桃的果实有哪些区别?”其答案为:“桃花的胚珠由子房包被,桃花受精后,由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将种子包被起来,成熟的雄球果各个鳞片彼此离开,每个鳞片上都生有两个裸露的胚珠发育而成的种子,种子也是裸露的。”该答案在本章节中根本找不到,大部分是高中、大学里的知识。鉴于这一点,中学生物教师应借助于工具书,尽快熟悉并掌握高中、大学的基本知识,把长期搁置的知识重新开发利用起来,做一个有真才实学、值得学生信赖的专业生物教师。
(二)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物学的价值
教室和实验室是学生进行生物学习的基地,但不是学生学习的全部。在上好室内课和室内实验课的同时,还要有计划的把学生带到野外,做一些动植物标本。具体安排如下:每三周组织学生上一次课外实践课,时间为两小时。前一小时,指导老师把一个班的学生平均分成四组,给他们划定活动范围。让四个组的学生分别采集草本植物、木本植物的枝条、会飞的昆虫和不会飞的昆虫。在活动过程中,辅导教师分组指导,教会学生认识当地珍稀动植物以及在采集过程中怎样保护当地珍稀动植物。后面的一小时,辅导教师指导学生把采集到的动植物进行分类,精选出较好的做成标本,放进生物实验室。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与老师相互配合,相互交流,大大改善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在笔者管理生物实验室的几年中,经常有在外地工作的学子在节假日探亲时也来实验室看看。把当年自己和同学做的标本拿出来,看了又看,有的甚至把标本量好尺过,给自己当年的作品订做一幅精美的框架,以便更永久地存放。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师生共同参加野外实习,既充实了生物实验室,又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树立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进一步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
(三)督促学生把学到的生物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让学生家长关注和重视生物教学
作为农村中学的生物教师,应发挥大多数学生家中自有田地的这一优势。如讲“顶端优势”时,就拿普遍种植的棉花为例子,告诉学生:在适当的时候,把棉花的顶端摘掉,棉花的果枝就会快速生长,达到高产的目的。同时教会学生灵活掌握摘心的时间、整枝的方式,以及管理棉花的科学方法,并建议有条件的学生在同一地块中与家长打擂台赛,把一较小地块平均分成两块,学生和家长各管一块。学生利用新学的生物知识进行管理,家长凭借的是多年经验。最后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