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浐灞生态区财源建设保障对策与建议
 
 
孟苑
摘 要:财源建设是聚财之本、用财之源,其根本目的是通过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根据地方特色实现三大产业和各项税收的合理布局,提高财政效益。目前,浐灞生态区原有的园区体制已无法实现推动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满足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弊端日益突显。为加快浐灞生态区的配套财源建设,围绕经济抓财政,立足财源谋发展,进一步发挥财政功效促进区域发展。
关键词:浐灞生态区;财源建设;改革建议
:1004-7026(2020)14-0089-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1  构建土地储备融资风险管控机制
  土地储备机构回归政府职能
土地储备机构应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做好土地储备开发计划的编制工作,对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区域布局和供地时序进行控制,发挥城市规划、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城市化进程、保障民生等作用。利用土地出让收入和专项储备基金,完善土地储备资源管理
[1]。
  拓宽融资渠道
进一步引导社会资本直接参与项目运作。由政府牵头,面向社会和企业融资,全面开展土地储备工作,拓宽融资渠道。企业作为项目主体,融资渠道较多,创新空间大。储备机构与企业签署委托协议,由企业作为带资主体储备土地,提高社会资本参与土地一级开发工作的积极性。倡导企业积极参与开发建设,将社会资本融入土地储备过程中,帮助政府拓宽融资渠道。建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以及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由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政府支付相应对价[2]。
  创新土地储备模式
土地融资是我国政府常用的融资方式。土地是宝贵的资源和资产,应合理利用多种土地储备模式,更好地为政府提供财政收入。
虽然土地融资速度很快,但是土地财政的风险最大且难以调控。浐灞生态区存量土地资源相对有限,存量土地融资的土地出让金有限。随着建设用地占用的耕地量逐年上升,人均耕地减少,土地融资收入占城市建设与维护资金的比重呈逐年下降,可用于获取土地收益的资源枯竭,这决定了建设用地后备资源的稀缺性以及“土地财政”的不可持续性。同时,国家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重视和调控,增加了土地融资风险。
2  优化招商引资制度
  积极争取政策资金支持
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对生态区财源建设的政策资金扶持,充分理解国家、省、市各级财政部门对招商引资的扶持原则,认真解读有关政策。上报预期收益良好、受民众支持的财源项目,引起上级的重视和支持。另外,做好各项目的跟踪和监管工作,确保生态区各财源项目稳定有序开展。抓住政府招商引资奖励的机会,认真筛选符合奖励条件的项目,做好基础报备工作,及时向上级部门办理报批手续。
  强化招商引资监管工作
当前,国家经济环境良好,地方大型企业资金充裕,国外企业财力强,为浐灞生态区政府提供了相当大的财源。招商引资无疑是今后地方政府财源建设的重要渠道。要结合浐灞生态区的产业资源状况,围绕浐灞生态区的特色,有针对性地关注世界500强企业,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大型商业项目入驻浐灞生态区。
3  完善罚没收入制度
罚没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形式之一。由司法、公安、行政或海门等部门对各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由此获得财政收入。一般的罚没财物包括流通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