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对非自然生态护岸排洪渠改造的探究
 
 
邓建波
摘 要:本文针对平时无水面、下雨时流量又较大的渠道,着重从排洪安全、污水整治、生态绿化、景观提升、低影响开发等方面分析探究排洪渠改造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无水面渠道 生态 低影响开发
位于珠海市城区的一些排洪渠,由于地形原因,渠底比海平面高,且上游平时缺乏水源补充,造成了这些排洪渠平常无法形成水面,呈干底的状态。另外,由于城市开发的原因,这些排洪渠两岸均是建成区,两侧用地很少,致使排洪渠多建设成直立挡墙护岸、渠底硬化的断面形式。虽然这些排洪渠道能满足行洪安全、便于管理,但是与城市景观和绿化生态并不协调。且随着城市的发展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自然生态理念的深入,对渠道水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整治,采取各种生态、绿化、景观设计措施,尽量改善排洪渠的生态景观。
这些排洪渠平常虽然无水面,但是夏季汛期下大雨时,流量却急剧增加,渠道内水流流速也很大。而排洪渠作为排泄洪水的主要通道,是保证渠道周边地区排水畅通,免受洪水、内涝困扰的重要设施,因此对排洪渠的改造最为重要的便是保证排洪渠的排洪能力。
为使排洪渠满足排洪能力,保障行洪安全,就要准确预测渠道流量。在建立水文模型时,首先调查了解清楚渠道的汇水面积,包括通过雨水管道汇流进入的流量,然后结合地形条件,通过水文模型计算渠道各频率的流量,为确定渠道最小过流断面提供重要依据。
现有渠道由于城市建设的原因,过水断面越来越小,而为了泄洪的需要,将河道取直,因此形成了笔直狭窄的渠道。这样人为改变了渠道的流向,使其生态功能逐渐衰退,只能成为泄洪渠道。
渠道改造时,应充分调查渠道周边的用地情况。渠道的改造应向自然靠拢,尽最大可能恢复渠道天然形态,做到自然蜿蜒,宽窄结合。自然曲折的渠道不仅增添了自然美感、提高景观性,还能够缓解洪峰,削减水流能量,减少水流流速,减少对护岸的冲刷,为采用生态型护岸提供选着余地。
近年来各种能体现生态性的河渠断面形式得到了大量的采用,但对于平常无水面渠道,渠道断面的选着有其特殊之处。
针对实际情况,在用地允许的地段,渠道改造时尽量采用复式生态断面,使得河岸景观功能在可以合理开发利用。生态型护坡不仅美观,贴近自然,而且可以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对用地不足的地段,在保证最小的行洪断面的前提下,尽最大可能采用缓坡的梯形断面或两级小挡墙的断面形式。对缓坡的梯形断面的护岸,可以采用格宾石笼或干砌石,生态砌块结合种植花草等生态型护坡方式;对两级小挡墙的断面的护岸,可以在挡墙顶种植树木花草使岸坡看上去生态、美观。
对用地紧张,只能采用直立挡墙的地方,可以在在挡墙壁预留孔洞及种植平台,然后种植花草,尽量改变挡墙生硬的形象。
即使渠道两岸改造得再靓丽,如果渠道流淌着的是污水,渠道改造也是失败的。因此污水问题是渠道整治改造的大问题,而造成渠道污水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截污不彻底。由于渠道汇水面积范围内雨污合流的管道污水外溢,雨污分流区域雨污分流不彻底,令部分污水进入到渠道当中。②雨污污染。初期雨水降落时携带了空气污染物,在地表形成径流时携带地面的各种污染物,进入雨水管道后冲刷沉积污染物,最后进入渠道,造成水体水质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