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生猪防疫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生猪防疫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doc

上传人:雪雁 2021/12/29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生猪防疫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生猪防疫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生猪防疫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 防疫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防疫队伍支离破碎,兽医人员短缺,防疫出现漏防状态
由于生猪重大疫病疫苗是免费下拨的,养殖户积极性也高。目前四川宁南县兽医体制改革尚未到位,县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只能将疫苗下发到乡镇兽医站。目前多数乡村无法组织起人力集中进行防疫注射,大多数情况是,由乡镇兽医站的人员自已打或兽医人员通知养猪大户将疫苗领回去自己给猪搞防疫注射。相当大比例的散养猪处于漏防状态。
疫苗保管不当,注射到猪体内的疫苗可能已经失效 在对基层的实际调查中发现,许多乡镇兽医(包括许多养猪大户)将领回来的疫苗放在墙角的纸箱里,还有的就放在地上,他们认为灭活疫苗不需要冷藏,随便存放即可。更多发生的现象是,许多乡镇兽医早上将疫苗放在挎包里,骑着自行车或摩托车,在30多度的高温下,一直用到晚上,如此注射到猪身上的疫苗早已失效。
不按操作规程防疫注射,防疫效果差,应激反应大
乡镇兽医惯用一针包医百病的金属注射器,多在使用前用开水涮一下。许多人根本做不到打一头猪换一根针头,甚至连一户换一根针头也做不到。
在无人配合保定或保定人力不足的情况下,许多兽医(包括一些养猪大户)采用打飞针的办法,有的将疫苗打在猪背上或猪屁股上,多数将疫苗打在脂肪层里,由此引起较大的应激反应。
更多的情况是,打防疫针时不仅不换针头,而且注射部位及针头不消毒。打针时,针头带着粪便、污物、分泌物打入猪体内。不仅导致应激反应大,甚至造成注射部位发炎、化脓。
2 生猪防疫中出现问题的原因分析
基层动物防疫机构队伍不稳定  2007年把乡镇兽医站撤销或合并后,导致管理职责不明确或无人管理,加上绝大多数乡镇兽医站职工的身份待遇长期未能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妥善解决,职工工作情绪低落,动力不足,对行业的发展前途缺乏信心。
基层动物防疫工作经费不足,基层兽医缺乏工作热情 宁南县属半农半牧县,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3%,但我县存在动物防疫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新增的免疫档案、免疫证、免疫标识的物品成本和工时成本等,也要求自行消化。根本谈不上集体积累、知识更新、设备设施投入、处理注射反应、支付死亡补偿等的开支。
法律、法规、政策不配套,保障措施不得力,工作效率低,适时定期免疫程序执行难 《动物防疫法》规定,国家对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养殖业生产的动物疾病实行计划免疫,实施强制免疫。而实际执行中却缺乏强制的手段和措施。我县部分乡镇领导对政府保密度和强制免疫的意识不强,以为防疫工作只是畜牧部门的事,加之农民对防疫的认识不够,认为打不打针都一样,工作难度相当大,兽医要把疫苗注射到牲畜体内去,往往是费尽心思,费时费工,效率极低。而且也难以全面落实动物免疫程序,实现适时定期免疫。
动物防疫中的意外风险补偿缺乏政策规定,畜主、兽医都难以承受动物防疫风险 在大面积的预防注射或监测工作中,由于面对的是成批的活动物,加上外界因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每年总有少数地方或轻或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反应甚至死亡。出现问题则需要救治或补偿。由于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和经费支持而常陷于僵持状态。导致在一定区域一段时期内动物防疫工作无法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