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听钢琴演奏会有感暑假期间,在钢琴老师的推荐下,第一次去听了著名钢琴家宋思衡的钢琴演奏会,将近1个小时的时间里,尽情享受着他对音乐的深切感悟,双手熟练飞快地弹奏着肖邦的各种练习曲,真是太厉害了! 分享交流的社区 ht tp: //ww w. hiyi nf / 转载xpu30 宋思衡,著名旅法钢琴家,多项国际大奖获得者,多媒体钢琴音乐会创始人。 1981 年出生于上海,三岁开始接受父亲的钢琴启蒙。 1991 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 1994 年考入上音附中,后直升上海音乐学院。 2002 年前往法国, 在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就读。 2003 年获得最高演奏家文凭并成为巴黎高等师范音乐学院最年轻的华裔教师。之后深造于巴黎音乐学院。他受邀担任国际大赛的是最年轻的评委之一,是新一代欧洲古典乐坛的领军人物,是一个将要征服世界的中国青年。他以他特有的表现出他演奏的魅力,给人留下震撼的印象。在此能感受到他神话般的声音和清晰的音乐理解,以及华丽的热情和节奏。我学钢琴也有几年了,弹得也只是些简短的小练习曲,进步也不是很大,练琴也不刻苦,其实练琴挺累的,既要动脑又要动手,慢慢学会配合左右手,不过我会继续坚持, 真正体会钢琴的美妙声音,我会以我的方式去学好钢琴。在广州逗留时,我请朋友帮我选取一些带点专业色彩又比较通俗的音乐片子,我们一起到一家据说很多音乐人都光临过的商店,选了一叠片子后,朋友拿出其中一张说,这个叫朗朗,他演奏的钢琴值得听。我瞄一眼,是个年轻的帅哥,短发,胖脸。于是听了他在卡内基音乐厅的钢琴独奏会,这是个钢琴家们以能够在这里演奏为荣的地方。过了一段时间,朋友寄来《羊城晚报》关于朗朗的采访文字, 让人感到这是个风靡乐坛的人。后来很偶然看了中央电视台采访这个年轻的钢琴家,说他一双手投保 500 万元云云, 朗朗脸上布着一层真诚的笑容。朗朗这个名字容易让人想到钢琴,钢琴声原本就是朗朗悦耳。有一个人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曾失学,那是个饥荒的年代。他在专业学校学过两年钢琴,不甘心荒废。后来想了一个办法,找来一个长的纸板盒, 拆开铺平,然后绷紧。他在纸板上画上钢琴的琴键,就这样开始重新练琴。这是一架没有声音的钢琴,但可以解瘾。当然主要不是解瘾。男孩子在纸板上写着:要学钢琴。一定要学!我看过他在这样的钢琴上练琴,看过钢琴上的这排字。这种练琴充其量只能练练指法,甚至练指法也不适宜, 但表明了一种多么巨大的决心。我幼小的脑筋对他的行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后来在亲戚的帮忙下,他找到了练琴的地方。这是一所学校,鸟语花香,校园里有一口很大的水塘,鱼儿在清亮的水中穿行。钢琴在一座室内礼堂舞台的一边。只是这里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来的,一个星期只能来一两次,似乎是在礼拜天人家不用的时候。那时小学没什么课外功课,我时常跟着来。他非常珍惜这个机会,练得入迷。我在旁边听,有时无聊,就用苍蝇拍逐打苍蝇,还被偶尔来听琴的老师夸为除四害的好孩子。月复一月,朗朗琴声响在耳畔, 一些简单的曲子也听熟了,如《小步舞曲》、《小奏鸣曲》等,《兰花花》、《半个月亮爬上来》、《嘎达梅林》也是那时听的。男孩终于遂愿。一年后,他到广州赴考, 考上了自己喜欢的学校。听说钢琴的成绩不算理想,也许同没有老师指导有关系, 但不管怎么说,总算回到钢琴身边。不知是不是如鱼得水,什么事都无所谓了,他很少同家中通音信。朋友是他的同学,谈起过去的一些事情。他们一个班就十几个学生,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一样多,他们贪玩,也好学。不知缘起何因,可能是对音乐的魔力感到不解,他们练琴之余, 对和声产生兴趣。下课后,几个人总凑到钢琴边,按着上面黑白的琴键,倾听各种声音的效果,然后饶有兴致地争论。他们几人都喜欢文学书籍,特别是外国的,读了许多,想象力想必很丰富。这情景让我想起高尔基趴在桌上,用放大镜看书本上的文字,企图看出其中的奥密。以他们的年纪,尚没到上这门课的时候,于是开始囫囵吞枣的自学。如果一切就这样发展下去,不知有多好。但是那场浩劫文化的大革命席卷来,几年后,他们各奔西东。他非常幸运地留在省城,在当时唯一的文艺团体样板团里干活,不久当了乐队指挥,同时也搞音乐创作。当然与同学们还保持联系,但是谈什么和声或钢琴的机会少了很多。似乎有一只手左右着,当他的同学费尽周折三三俩俩调回来, 他离开了广州,开始一种与钢琴若即若离的生活。他的同学、我的朋友现在仍与钢琴为伴。他曾看自己的同学如何给学生上钢琴课, 那些小孩子奔放地或木偶似地敲着琴键。我很想知道此时他心里在想什么?这些学生同当年的自己像吗?钢琴到底是什么东西? 同钢琴牵连在一起的是什么东西?谁能够解答?! 他不耐人间繁杂,匆匆走了。留下的遗物中有一口很沉的箱子,打不开。他喜欢看书,里面也许是书。朋友说,可能是他以前写的总谱。